現在距離渭城向北6公裏的秦王寺,的確有秦始皇古城的斷垣遺跡。據史料記載: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清同又。以修建的橋梁都是平橋,其,水,橋,築橋為一的通行還可以,一旦水勢高漲就難以抵禦了。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由當地名匠清源鎮哥寨村的何遇江、何遇海兄弟,仿照蘭州雷壇河握橋的式樣又重新設計改建。1932年(民國21年)由於橋身傾斜,何氏兄弟再次維修。灞陵橋是”絲綢之路”南端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渭源人驕傲的幾景之一。而今,這座滄桑的隴上廊橋已經曆經了600多個年歲。
灞陵橋的建築很有風格,它是一座古典式純木結構的曲拱型廊橋,雙坡式飛簷。它的設計、建築結構、式樣、彩繪,都具有我國古典民族建築的特色。橋的坐落方位與四周環境的參差錯落,格局的經營,與四鄰風光的奇妙結合,形成了完美的造型藝術。這座橋緊係著東南方的君山秀峰和北麵的七聖峻嶺,顯得既剛健又柔美。兩岸山巒對峙,人們在平遠的河道上即可看出高聳的橋身在藍天的映襯下那柔美矯健的身軀,顯得明朗壯觀,有長虹臥波、蛟龍騰飛之勢。彩繪的橋身梁柱、椽簷鬥拱與周圍的村舍田園相映襯,更加顯出橋的典雅秀麗,敦厚恬靜。灞陵橋從記憶深處走來,從曆史深處走來,它曆盡滄桑,在渭河源頭上以其婀娜多姿定格為一種文化的象征!。灞陵橋南北坐落,跨河27.65米,全長42.75米,橋寬6.63米,筒15.4米。橋的底部用每排10根的粗壯圓木縱列成11組,從兩岸橋域的底部逐次遞級飛拱。
橋身筒聳,橋上的廊房每間寬3米,共13間52吊柱,由14排另外的柱子提掛著,每排4柱,兩兩另置,設計成兩側的掛欄。橋麵由中道與兩側的掛欄共3部分組成,呈踏步狀的通道。橋兩端各有橋台,與橋身連成一體,既可以作通道,也可作廳間,四角鬥起,脊柱高聳,琉璃瓦頂,輕風吹拂,風鈴叮咚,悅耳怡人。兩岸楊柳依依,綠樹成蔭,草木繁榮,陪襯著它的多姿情態,真有”色不詩丹碌之采,山不待空青而翠”的詩情畫意。在色彩繽紛的金秋,那天然爛漫絢麗的色彩,與橋身梁柱、椽簷鬥拱的彩繪文飾相輝映,更加豐姿綽約。春夏流水潺潺,潮聲陣陣,倚欄聽潮,不禁激發起對大自然的摯愛之情。而在冰天雪地的嚴冬,一片潔淨的銀白中靜臥著古樸素雅的明代佳構,更顯出此橋的雄壯氣勢。清詩人有《渭水東注》這樣讚美,無論柳擺如笑的春天,蒼翠欲滴的盛夏,還是明淨如妝的金秋,慘淡如睡的寒冬,灞陵橋總是以它多韻的風姿裝點著渭水風光。
中山橋結構堅實,橫跨黃河,氣勢雄偉,灞陵橋技術工藝匠心獨具,造型風格奇。這兩座橋了的與輝,的文化長卷中增添了厚重的一筆。
寓所民居榆中青城。蘭州市榆中縣有座古鎮叫青城鎮,這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古老的民居。
被譽為”風雅之地”的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距蘭州市90公裏,白銀30公裏,距榆中縣城54.2公裏。青城鎮總麵積138.04平方公裏,管理著14個村、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有2.12萬,耕地約有1.44萬畝。這裏的海拔有1450米,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狹長地帶,黃河流經其北部,屬於典型的黃河穀地。這裏雖是蘭州的屬地,但與蘭州市幹燥的氣候不同,青城鎮氣候溫和,水源豐富,特別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尤其因盛產綠煙而聞名。
自古以來,經濟就比較發達,借助天然的黃河水運,使得它成為蘭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更有價值的是,古老悠長的曆史給青城鎮積澱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使青城鎮成為黃河上遊獨具特色的一塊風水寶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青城鎮就是蘭州的”小江南”。
青城曆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據史,這裏城,北,李元昊叛亂,當時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將狄青為了防禦西夏入侵,憑借天然的防禦工事--黃河,在唐朝龍溝堡的基礎上又增築了新城。由於新城東西長,南北窄的特點,所以又把它稱為”一條城”或者”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人們便將”一條城”改名為青城。青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有”黃河千年古鎮”的美譽。2006年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命名為”甘肅曆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青城古鎮經過千年的曆史沉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煙文化、科舉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和飲食文化等。這裏民風純樸,風景宜人,是有別於蘭州。
大都市的喧囂的一塊淨土。
據資料記載,青城現在有文物保護單位50處,恢複修建的廟宇10座,家祖祠堂3處,修複修建的古街有5條,發掘出的民俗文化有5項,其中2項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城的文物古建築主要有高氏祠堂、青城書院、城隍廟、羅家大院、二龍山戲樓、闖王墓以及散落在古鎮核心區的49處古代民居四合院等。這些古老的建築大多都是明清時期修建的,其規模宏大,技藝精湛,古樸典雅,風格多樣。至今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仍然保留了一些傳統的民俗,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與民風的純樸,也是一處遠離浮華的世外桃源。青城鎮主要有以下著名建築。
高氏祠堂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的青城鎮素有”隴上平原”的美譽。這座千年古鎮的主街道旁就是高氏祠堂的所在地,已被甘肅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始建於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占地麵積2000平方米,建築麵積400平方米。進入祠堂,可見它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四部分組成。總體設計形式為方形八卦,院內建有四合小院,布局均勾齊整,左右對稱,東西兩麵還各設有廂房和耳房。山門是懸山頂式的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山門正中懸掛著”高氏祠堂”四字匾額,門外還築有兩座震宅的石獅子,插有兩支旗杆,麵南向北,聳立在街心。進入山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兩米多高的一座石碑,經過小院就直接走入過庭,過庭、雨廊的建築都是歇山頂式,在過庭裏麵廂房的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的圖畫。雨廊的橫梁正中懸掛著一幅三尺多的匾牌,上麵端莊秀麗地寫著”進士”兩字,旁邊還寫有”鹹豐鉞次癸醜會試中貳第一百六十三名高鴻儒”、”署理甘肅蘭州府正堂加三級紀祿五次王”。穿過雨廊就進入了大殿,大殿有三間,每間裏麵還有兩間,是重簷結構的。大殿內的地麵還鋪設著兩厘米的厚木板,正麵牆壁中間是彩繪的高氏先祖的畫像,前麵供桌中間擺放著“高氏門中列祖列宗之神位”的精致牌位,周圍則擺放著鮮花、香燭、供東西的還著一首,有名整建築構精妙,造型古樸典雅,布局奇巧別致,嚴謹凝重而又不失寬敞大度,尤其是磚雕壁畫,可謂匠心獨運,其構圖奇異瑰麗,畫麵生動多彩。山門裏側還有兩幅《虞舜感動天地)和《庾黔婁嚐糞祈禱》二十四孝故事的磚雕刻繪圖,工藝十分嚴整精美。前後兩個過庭的右側有一尺多粗的古柏,樹根粗壯,到三尺多高時大樹分杈交錯生長,從兩簷的夾縫處插入又長出,幾百年來沒有管護,但它仍然枝繁葉茂,剛勁挺拔,傲然獨立,仰望令人肅然起敬,似乎冥冥之中有什麼暗示,常常使人頓生悠遠而深廣的無限遐想。緊挨祠堂左側有重簷懸山頂式結構的一道瑩門,走進瑩門,就可以拐入祠堂後麵的先祖墓地,也可以從祠堂大殿旁邊的小門進入。據家譜記載,這裏是始祖殿候的原配晉氏始祖母以及其以下二。地還有的。
憶,祠堂和墳地西側都曾是規模恢宏的”福堂”,進入山門就是寬敞的院落,這裏的桑樹如碗一樣粗,交錯種植,東西各有五間廂房,坐南向北有三間大殿,殿內還供奉著財神佛祖。重簷山門顯得十分氣派,門上方正麵懸著”高氏福堂”四個字,背麵懸勒著”降福孔階”四個字,和祠堂匾額一樣都是清光緒乙酉年舉人高顯庭所寫的。整個福堂由十二世祖中鏵高樹楠、西鏵高克仁、東鏵高丕映共同倡議建造,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時修造完成,與祠堂相互映襯、渾然一體。
青城書院它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這座書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這裏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還有50多位榆中青城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
古時的六大書院之一。至今,這裏的布局陳設還依然保存完好。走進書院,你似乎能夠聽到古時學子的”之乎者也”聲,似乎自己也隨著此景進入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青城隍廟在曆史上這裏最初是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所以也被人習慣地稱為”狄青府”,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年-1039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時被改為守備府,成為一條城當時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又改建為城隍廟,占地麵積1000平方米,現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資修複了門樓及戲,在這裏為地人進的所。
羅家大院是蘭州典型的四合院建築,還具有明清時期建築的典型風格,造型獨特別致,氣勢宏偉莊嚴,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是典。院子還年的,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似修身養性之地。再往院子裏,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後的花園裏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
百畝荷塘這是青城鎮最美麗的地方。它位於青城鎮東灘一帶,這些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時節,荷塘池水清澈,水麵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麵而來。荷塘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舒適愜意地投入到大自然中,釋放壓力,緩解疲倦。
青城古鎮是甘肅先民多年的踏實生活與辛勤勞動的積澱,它完整而豐富地保存了甘肅先民的生活傳統與文化習俗。這個古老的典型環境映射出當時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我們不難見到,原始藝術特有的魅力並不在於美,也不在於抽象意義上的粗曠或浄獰,而在於它的背後有一種神秘的觀念在支持著,這種特殊的精神素質是很難模仿的”。這就是甘肅先民所具有的踏實勤懇的生活態度與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