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狩厲之美青銅藝術(2 / 3)

第十一章建築藝術

甘肅的曆史建築,是燦爛的華夏文化藝術中具有獨特魅力的一部分,是甘肅幾千年來文化積澱與文明傳承的標誌和象征。它凝聚著甘肅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完美結合。世界奇跡萬裏長城在秦、漢、明時期的遺存橫亙甘肅東西,它以飽經滄桑的麵容向人們講述著久遠的曆史;多民族的文化特點使得甘肅的廟宇建築呈現出風格各異的形式;多彩斑斕的人文曆史,穩重優美的傳統古建,吟誦著甘肅的。

城池

甘肅的曆史名城雖不算多,但卻是世界聞名的。巍巍雄關--嘉峪關長城就是甘肅古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長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巨大載體,直接見證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在古代,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相伴而生,共同開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對話的渠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當時河西長城興建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暢通,在河西長城的護衛下,絲綢之路的民族交流,來,西獨特的形。

是因為河西長城在漢、明時期通過有效地管理,才得以保障絲綢之路長期象。西長城與的,中西區社會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和空前繁榮。

嘉略關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塞,也是明代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一直被譽稱為”天下第一雄關”,是甘肅著名的邊關古城建築。在這裏,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古道”以及曆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遺跡仍然依稀可見。這裏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彙點,因此曆史上有”河西重邊的法。”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中原商人“西出陽關”時的依依和之情;同時又展現了胡商牽著駱駝來往於“玉門”的天下第一雄關之景,當時的大唐盛世吸引著西方的商賈名流繁忙奔走於中原,正是”春風已度玉門關”的繁盛之景。”在藝術中,理想顯現為個別性相,出現在外在世界中。它把外在世界中那些偶然性的東西去掉了,使它能夠充分地表現自己,充分地認識自己,從而出現一種和悅的靜穆境界”。嘉峪關長城發揮著防衛,發展經濟,交流文化的多重作用,讓人對它產生敬仰肅穆之情。

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的規模最為壯觀,至今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

事要塞,曆史上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略關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偏西地區,距今已有631年的曆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略塬西部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曆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有史料《秦邊紀略》記載:”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

嘉略關關城布局合理,內外結構嚴謹,建。關城東西,一,地有33500平方米。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了多城並守之勢。它主要由內城、甕城、外城、樓閣、羅城、城壕和附屬建築組成。嘉峪關關城的核心部分為內城,城高9米,周長640米,麵積25000平方米。城牆以黃土夯築,土坯壘砌,上部砌以高1.7米的青磚垛牆幾垛口,每垛都設有瞭望孔。內城東西有兩門,東門,西遠門,城門之上各有高17米的三層歇山頂式木結構關樓;城門之內靠北側緊貼城牆處建有的,城上。南北城牆中部牆頭各有通廊式敵樓一幢,城牆四角各有方嘉”城樓形兩層角樓一座。緊接內城東西二門處建有與城等高的甕城,其門均向南開,門首各題”朝宗”、”會極”之名。圍繞內城的東、南、北三麵建有高3.8米、全長1263米的外城,與內城之西羅城的南北兩端和長城相接;外城東北角處建有三間式閘樓一座和閘門;閘門之內有一個大型廣場,現存有遊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文昌閣、戲樓等明清建築。整座關城的正門設於西甕城處,城門上首題”嘉峪關”三字。西出關門200米處有一石碑,上刻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甘肅總兵李建臣手書“天下雄關”四個剛勁遒健的大字。!嘉略關關城依山傍水,緊靠著南北寬約15公裏的峽穀地帶。該峽穀南部的討賴河穀,又是構成關防的最佳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的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可見當大的。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烽燧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嘉峪關以其雄偉的氣勢震懾著當時伺機進犯中原的入侵者,它向世人宣布中華民族是堅不可摧的,猶如靜臥在甘肅西部的一頭雄獅。

駱駝城在甘肅高台縣城西南20公裏處,有一座蒼涼肅穆的土壘廢墟靜臥在荒漠堿蒿之地,俯瞰就像蓋在畫卷上的一方古印章,凝神近視卻又都是組合起來的大型泥塑群。這一殘存的泥塑群的每一道缺口、每一處凸凹都記錄著風雨的洗禮與戰火的曆練,這就是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北涼古都、唐代重鎮駱駝城遺址。駱駝城遺址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南北兩城之間僅有一牆之隔,總麵積30.77萬平方米,南城南北長494米、東西寬425米,北城東西長425米、南北寬210米。從整體上看又分為外廊、宮城、皇城三層,外城的甕城、馬麵、敵台、角墩、城垣等輔助設施一應倶全,基本保存完好。在城西南2公裏處,還有俗稱”羊蹄鼓城”的小方城,長55米,寬40米,有一個小城門向東開著,與主城外圍的防禦堡壘相輔相成,互為掎角之勢。城池雖小,但也。全城,飽經滄桑曆經千年卻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古人在軍事工程設計施工方麵的高超水平。遺址周圍還有城南墓群、城東墓群和五座窯遺址,更曆遺還有古一。

敦煌古城漢代敦煌古城,位於現在的敦煌市西部地區,坐落於黨河西岸。漢武帝通西域之後,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敦煌郡,由內地、西域之間遷徙的人居住。漢唐時期,敦煌城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對於繁榮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中原與西域地區之間的聯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如今,敦煌古城僅存南、北、西三麵殘垣斷壁。東麵已被水衝塌,殘留下的遺跡已經所剩無幾。在黨河西岸河床上可以找到部分基址。據殘垣遺跡推測,古城範圍南北長1132米,東西寬178米,是就地取土,層層窮築而成的。

窮層厚12厘米,垣基寬6米?8米,殘高4米多。四角築有高大的角墩,現存的仍然高16米多,筒出城牆一-倍,下部敦煌古城夯築,上部多土坯壘砌。西牆正中有一座殘留的門洞,據考證應該是屬於西域的。據史料的相關記載,該城是漢代古城,經過西涼、唐代兩次加固維修,才能使遺跡保存至今。現在城內南北一代已經被用作油庫,其餘的地方已經被開辟成農田,地表已經沒有什麼有考證價值的遺物了。

甘肅的古城遺跡見證了甘肅曾經輝煌燦爛的過去,證明了它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要塞之一所起到的重大曆史作用。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已經發掘出來的遺跡,相信還有更多的曆史遺存等著我們去進一步地探究。甘肅的曆史文化是亙古綿延的,甘肅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勤懇踏實的作是的。

橋梁“中國人對'道'的體驗,是'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用不,這成中的的實相”。甘肅古代的橋梁建築就顯示了這樣的特點,橫穿跨越的身姿表現古代的。沒有過麗的風格,但卻經曆了曆史的考驗,堅固耐用,保留到了今天。在曆史上有的中,是經才了今。

蘭州中山橋因其是鐵質結構,所以又被稱為”中山鐵橋”或”黃河鐵橋”,坐落於甘肅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位於白塔山下,橫跨黃河,連通著南北兩岸。中山橋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曆史最悠久的古橋。

中山橋是蘭州人民曆經艱難,征服黃河險阻的曆史見證。黃河流經東西狹長的蘭州市區,水急浪大,自古以來渡河艱辛,南北通行交往困難,古時僅靠羊皮筏擺渡。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衛國公鄧愈於蘭州西3.5公裏處始建浮橋;1376年,宋國公馮勝移浮橋至城西5公裏處,取名”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宋禦指揮楊廉又移橋至現今的中山橋位置處。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經蘭州道彭英甲建議並獲甘肅總督升允讚助,清政府動用國庫銀36.66多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由我國人民承擔材料物資的運輸與施工,於1908年3月動工,次中山鐵橋年7月竣工,建成鐵橋。橋長250米,寬8米,全橋五孔四墩,上部結構骨架全用鋼材,載重量8噸,建成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解放蘭州時,為阻止國民黨軍隊北竄,曾炮擊逃軍,以致橋麵被毀。新中國成立後立即搶修。1954年,人民政府對橋又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鋪設了橋麵柏油路,並於1991年再次加固維修!。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曆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於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裏黃河人的。

灞陵橋”灞陵騰越跨雲天,岸柳朦朧鎖雨煙。一瀉隨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湧鐵璿”。這是甘肅《臨洮詩詞》的主編汪弘祺先生對家鄉名橋的由衷讚美。

的確,渭源縣的這座灞陵橋早在本世紀初就已享譽華夏,無論是在文化領域還是建築界,都曾轟動一時。而今,她以更加婀娜的靚麗容姿成為了中外遊人聚焦的焦點,成為大西北上鏡率最高的華夏廊橋名品。廊橋名品灞陵橋,坐落於渭水源頭第一城渭源縣城南的南河灘。這裏距省城蘭州僅170多公裏,近百年來,如飛虹似蛟龍的灞陵橋,因其足可與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虹橋相媲美,所以又有”渭水長虹”的說法。號稱”渭水第一橋”的灞陵橋,距黃河第一支流渭河發源地鳥鼠山(鳥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裏左右,據說灞陵橋的命名也與鳥鼠渭水有關:據初步考證,”灞陵”是以古代的一個縣名命名的,漢文旁9年(公元前171年)時在這裏修築了灞陵,並改為縣名,文旁死後就葬在這裏。

三國魏時將其改名為”霸城”,但時間不長,到北周建德2年(公元573年)時又被廢棄了。又據《書經*禹,渭鳥鼠,渭源渭水源,源,這“灞陵橋”得名的緣由。還有民間相傳說,秦始皇在修築長城時,曾巡視到過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