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是編教材。這是更困難的事,要考慮平民大眾的接受能力,還要考慮到課文先易後難的原則,並需注意內容的精煉。晏陽初等初步編寫了白話文課本《平民千字課》兩冊,以供急需。1922年2月,晏陽初主編的《平民千字課》由青年協會書局出版,全書共96課,分四冊,每冊24課,每課有十或十一個生字,供平民學校四個月用。晏陽初將教法國華工隊讀中文生字及注音字母的方式融合為一,在每課生字旁附書注音字母,以便讀音。書中每課前有圖畫一幅,把課中的意義描繪出來,幫助學生明了課意,並引起他們的興趣。《平民千字課》除認字之外還注重常識,這與當時其他課本相比,更是一大進步。

第三件事是選定實驗地區。第一個選定的地區是湖南長沙。1922年的春天,晏陽初與工作人員抵達長沙。工作步驟分五步:第一,分別拜訪當地各界領袖、社會賢達,說明來意,請求支持幫助。第二,擴大宣傳。發動全城大中學校學生進行宣傳,張貼宣傳圖畫,散發傳單,上街直接向民眾宣傳。組織中小學生與各界青年代表遊行,向街旁群眾喊話:“你們識不識字?”、“不識字就是瞎子!”、“我們辦平民學校是為瞎子治病的!”一路上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第三,招生。遊行後的第二天,將大中學生組織起來,將長沙全城分為52段,分頭挨家挨戶去動員勸說。一連三個下午,共招到年齡六歲至四十二歲不等的一千三百多名學員。第四,找校舍。工作人員與學生骨幹分別去借行會、機關、寺廟、居民的空閑房屋。由於各界對動員民眾識字有了認識,紛紛支持,校舍順利解決。第五,請教師。晏陽初召開了全市中小學教師會議,進行動員,講明開展平民識字教育的意義,並申明工作完全是義務的,沒有任何報酬。他請願意義務教學的人站起來。結果全體到會的教師都站起來了。所需150名教師的問題順利解決。短短十多天,五十多處平民教育就辦起來了。

五十多處識字班同時開學。雖然條件極差,課桌椅、黑板、紙筆都不齊全,但教師與學生都熱情高漲。萬事開頭難,教學中困難重重,在一個城市內如此大規模地開展識字教育,沒有先例,沒有經驗,出現問題也在所難免。這一消息傳至全國,招致許多非難、反對。有一些頑固的舊派人物站出來指指點點,甚至在許多報紙上冷嘲熱諷,攻擊詆毀。如責難用白話文教學,反對采用簡筆字等等。但同時這一運動也受到了許多開明人士的熱情肯定和大力支持,特別是受到廣大民眾由衷的歡迎。這給晏陽初以極大的鼓舞和勇氣。

在法國的華工教育中,晏陽初迎合時代的進步潮流,創造性地運用白話文首創勞工識字教育,與國內新文化運動大眾化、民族化、民主化的方向不謀而合。回國後推行平民教育,仍堅持改革的方向,堅決地提倡和實施白話文教學,采用簡筆字與注音字母,從一開始就避免了文言文教學中的缺限——模仿古人的表達方式,運用古人的語言工具表達今人思想,誤導被教育者背離現實的經驗世界的錯誤。這是一種思想方式的轉變,它說明了晏陽初和他的同道者們已經走出了傳統文字教育築成的高樓,而紮紮實實地回落到了民間。

在學界朋友們的幫助下,《平民千字課》的續編修訂工作也在進行。朱經農、陶行知、瞿菊農、孫伏園等人積極參加。以後在試用中又不斷充實提高,一套嶄新的、麵向新對象、包含新內容、運用新方法的平民千字課本逐漸完善成型。這成為中國近代教材史上的新篇章。

長沙的平民教育進行了四個月,第一期畢業有956人,學生年齡從14歲到58歲,代表著52種不同的職業。舉行畢業典禮時,省長趙恒惕發授畢業證。打赤腳的民眾有史以來第一次領到過去秀才才可以領到的文憑,開中國教育的一個新紀元。長沙的平民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頭,隨即產生了長沙平民教育促進會的組織,繼續推進識字運動。幾年後,受過識字教育的平民有20萬之多。青年毛澤東也曾參加過長沙識字教育的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