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堯(1944.12—),湖南平江人,199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任株洲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動研所)故障診斷總工程師。1968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儀表及傳感器專業,1970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8研究所(現中航工業動研所),從事軍品測試及設備診斷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航工業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故障診斷總工程師,前機械工程協會設備維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北京唐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唐德堯先後撰寫了200多篇科研報告和論文,獲專利30多項。在他主持完成的70多個科研項目中,有7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項填補國家空白;獲國家、國際發明獎2次,部級一、二、三等獎7次,省、部、國家專利金獎4次。由於唐德堯在共振解調理論及故障診斷領域的突出貢獻,曾多次榮獲部、省、市級勞動模範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6年,他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198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9年,唐德堯作為科技工作者代表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觀看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典禮。2007年1月退休。
1981年,在第三機械工業部第608研究所關於航空發動機監控與故障診斷的課題開題之際,唐德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高難度的“軸承、齒輪故障分析儀”作為首攻目標。1982年1月,“軸承齒輪故障分析儀”正式立項。盡管當時所裏科研經費極為緊張,但全所重點保障這一課題所需的進口設備費用。研製工作的關鍵在於找出能反映故障衝擊縱波的高階譜線。但由於高階譜線的頻率與設備正常振動頻率相同,信號微弱、脈衝寬度窄,猶如披上了隱身衣,蹤影難覓。唐德堯晝思夜想,寢食難安。一個偶然的現象讓他受到啟發。他看到一個小孩在滾鐵環,鐵環在不平的路麵上顛簸,使他聯想到正常的振動波因不具有陡峭前沿,沒有高頻頻譜,而這高頻頻譜正是他捕捉高階譜線的向導。難題一解,研製工作突飛猛進。1984年10月,“JK8241A軸承齒輪故障分析儀”成功通過了部級鑒定。軸承齒輪故障分析儀的研製成功,打破了國外對機械故障診斷的技術壟斷,在國際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為了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唐德堯決心研製出一種鐵路車輛輪對故障檢測儀,提高列車運行的安全可靠性。1986年7月,鐵道部車輛局領導專程到608研究所考察。不久,“JK86411型鐵路車輛輪對軸承不分解診斷係統”研製合約正式簽訂。經過4年努力,研製工作圓滿完成。該係統主要用於鐵路貨車在製造、維修時檢測軸承故障。一次檢測過程僅需5分鍾,確診率在95%以上,設備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0年12月,這套係統通過航空航天部和鐵道部聯合組織的技術鑒定。1991年,獲得航空航天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2年,又分別獲得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國家發明四等獎和北京國際發明博覽會銅獎。為此,有輿論將唐德堯研製的“JK90411軸承齒輪故障診斷係統”稱為診斷鐵路貨車軸承疾病的“唐氏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