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1938.1—),山東青島人,199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現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航材院)副總師。1962年7月於北京航空學院航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分配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六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工作,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0多年來一直在第一線從事航空摩擦材料及刹車裝置、摩擦學特性及其測試方法研究。先後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個獎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各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部委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2項,已申請專利4項。研製的6種民航進口飛機國產刹車盤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理事和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理事。1991年被航空航天工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年1月退休。
直接關係到飛機使用和安全的機輪刹車裝置,其核心技術是高性能摩擦材料及其製造技術。1962—1975年,李東生參加了殲7和負責殲8及水轟5飛機摩擦材料的研究。殲7是我國第一個使用多盤式刹車裝置的飛機,殲8和水轟5飛機是當時的國防重點項目。殲8用FS01-01銅基金屬陶瓷摩擦材料,滿足了殲8機輪設計要求。通過對越南戰場擊落敵機的刹車盤取樣試驗證明,其摩擦、磨損等性能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王牌戰鬥機F-105D及F111的摩擦材料相當。繼殲8之後,FS01-01材料推廣用於強5、殲6、殲7E、“飛豹”、運7、運8、運12和“新舟”60等飛機。
水轟5是我國第一代水上轟炸機,要求摩擦副材料耐海水腐蝕並具有較高的動、靜摩擦因數。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經過不懈努力和勇於創新,用了4年研究成功耐海水腐蝕摩擦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殲7、殲8、水轟5用摩擦材料獲全國科技大會獎。與國營隴西鑄造廠(現中航工業製動)、國營紅衛機械廠(現中航工業金城)進行合作。以上成果有力地促進和保障了我國軍機刹車裝置由軟管式向先進的多盤式的重大技術轉型,使我國當時自行設計和生產的軍機摩擦材料完全立足於國內。
20世紀70年代,由於蘇聯在刹車盤供應上的刁難,使我國民航主力機群之一的安-24飛機有1/3迫於停飛。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李東生急民航之所急,他主動向民航總局建議並協助組織攻關,使進口飛機刹車裝置國產化。
1964—1967年,為保證型號任務,與國營隴西鑄造廠合作研製成功J02型摩擦試驗機。在此基礎上,1976年與廈門試驗機廠合作研製和定型的MM-1000摩擦試驗機成為我國標準試驗機。所研究的摩擦熱穩定性和模擬製動試驗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並推廣用於汽車、工程機械和運輸機械等行業。
1976—1981年,研製成功FS00-03鐵基摩擦材料用於安-24、伊爾-18/62飛機。FS00-03材料的配方、工藝及對偶材料選擇均有明顯的創新性。用該材料製成的安-24飛機刹車盤的使用壽命高達1300~1600次起落,而著名的蘇製?МК-11材料刹車盤的平均使用壽命僅為500~600次起落。FS00-03材料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飛機用摩擦材料已邁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階段,於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這是我國第一個摩擦材料發明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