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佑(1949.8—),山西文水人,1995年全國勞動模範,時任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太行儀表廠(現中航工業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太航)工人、高級技師。1969年參軍,1971年2月分配到國營第221廠(現中航工業太航)工作,先後從事設備維修電工、波紋管成形工、波紋管膨脹節分廠廠長、數控維修中心主任等工作。張天佑勤懇工作,刻苦學習,潛心鑽研新知識、新技術,在自己熟悉的平凡崗位上,堅持不懈地進行了技術創新和改造,在眾多軍民品生產的關鍵元件波紋管的生產製造工藝上不斷突破,填補了國際、國內關於波紋管生產工藝的空白,專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累計實現技術革新40餘項。張天佑1991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4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7年12月被國家勞動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2004年12月被勞動保障部授予中華技能大獎,獲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航空報國傑出貢獻獎等多項省、部級榮譽稱號,並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2009年8月退休。
張天佑參加工作近40年來,先後從事過波紋管成形工、設備維修工、電工、技術革新組長和數控維修中心主任等工作。在工作實踐中,他不斷充實理論,總結崗位操作技能,先後成功研製新型波紋管成形機-電磁波紋管半自動成形機、波紋管坯管快速拉伸機、波紋管PLC電腦控製成形機、多波紋管自動成形機;在技術創新領域中發明了“多鐵體在單一磁場等距離排列”的新技術、“鉸鏈式液壓開合模機構”、半自動成形程序電氣控製係統、框架式床身雙缸對項成形技術、上料成形分離安全技術、半自動液壓控製係統、無動力自動夾頭、減輕熱處理坑式爐與油淬爐相互幹擾等技術革新。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工廠為某單位提供的溫控器波紋管,由於對方需求量大,原有的老式油壓式成形全靠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三班倒生產都滿足不了需求,張天佑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向電、磁領域開始進軍。憑著對工作的執著追求,通過多年的艱辛攻關,1987年研製成功新型波紋管成形機———電磁分模波紋管半自動成形機。新成形機比原成形機提高工效6~8倍,獲得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航空航天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並獲得國家專利。電磁分模波紋管半自動成形機一經運用,為公司民用溫控器波紋管規模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期間,張天佑又研製成功“波紋管坯管快速拉伸機”,其最大的優點是高效、安全、延壽。此機床合理計算和設計了最大拉伸力,減少了活塞對模具的慣性衝擊,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能耗。原25噸、40噸和60噸拉伸機,電功率消耗5~12kW,而革新後為2.2~3kW。特別是由於過去的拉伸機噸位與實際拉伸力相差過大,經常發生模具崩裂、碎片飛出,造成傷人事故,新研製機床具有超負荷時自動停止拉伸的功能,一則保護了模具,更重要的是保證了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由於半自動電氣控製係統的作用和液壓係統應用直接換向的技術,拉伸主缸的合理設計,使拉伸速度和頻率大大提高,拉伸速度比原拉伸機提高3~8倍,由原來每分鍾拉伸10~30次提高到每分鍾80~120次,由此,波紋管坯管的年生產量由年產十幾萬隻提高到300萬隻。
1999年,張天佑又在原電磁波紋管半自動成形機的基礎上繼續攻關,采用計算機控製波紋管成形,實現了可編程PLC控製下波紋智能化的自動成形。本機床創新了塔型彈簧分模技術,提高了成形技術,應用了非接觸感應位置傳感器,除上下料外,全部實現波紋管成形自動化,解決了波紋管大批量生產的關鍵問題,為國內首創,成形速度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
2000年初,張天佑負責數控維修中心籌建工作,完成了維修硬件配置、維修檢測儀器儀表和維修工具等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積極完成數控設備維修的技術準備,建立數控設備維修技術檔案,組織提出翻譯和複製數控設備資料、參數、圖樣等,學習消化進口數控設備機械和係統控製原理,製定操作人員具備條件和操作注意事項,幫助各分廠用好維護好數控設備。他本人先後完成了國內外數控設備的操作、維修、學習培訓任務,並取得國外幾家大公司的操作維修資格證書、西工大數控設備維修技術高級研修班的結業證書和北京FANUC係統維修資格證書。參加了太航公司某重點工程進口數控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工作,完成了數控設備精度檢測機床性能和控製係統的檢驗。公司熱處理坑式爐與油淬爐工作時相互幹擾,產品質量長期受影響,經他艱苦琢磨後,對症攻關使問題徹底解決。公司購進一台真空淬火爐,由於設計和使用環境方麵的原因,經常發生故障,廠家多次派人也未能解決。張天佑主動請纓,仔細分析研究設備結構,將原設計的電路加以改進,解決了難題,確保了生產科研任務順利完成。
張天佑於2009年8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