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9年12月26日起,空軍16廠、17廠、24廠3個廠分別采用噴丸工藝翻修葉片葉身與榫槽。之後,經過噴丸強化修理的葉片,其使用壽命由蘇聯原定的640h,延長至1250h。經過一段使用時間,又從1250h延長到1450h。1962年以前根據蘇方提出的“葉片持久強度下降論”的論點而誤定報廢但未毀掉而是在倉庫內保管的那些良好葉片,經過噴丸處理後又裝上發動機使用,無須再向航空製造廠購買新葉片,為空軍修理廠節省了一筆可觀的維修費用。
噴丸強化工藝在改善葉片高溫疲勞斷裂抗力的應用研究中,王仁智發現了噴丸強化機理中另一種新的強化機製,即“顯微組織結構強化機製”的客觀存在。經過多年的研究,王仁智把該理論上的嚴謹證明等全部定格在《金屬材料的噴丸強化原理及其強化機理綜述》論文中,該論文已被《中國表麵工程》雜誌編輯部選定為2011—2012年度優秀論文(2012年第6期)。彈簧業內3位專家在評審該論文的評語中寫道,噴丸強化處理除了“應力強化機製”之外,被王仁智先生新提出的另一個“組織結構強化機製”,標誌著半個多世紀以來噴丸強化工藝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裏程碑。
王仁智在航空工業乃至我國整個機械製造工業中完善了噴丸強化工程的建立,係統地研究了噴丸引入材料表層殘餘壓應力場和表層循環塑性變形組織結構與材料室溫和高溫疲勞斷裂抗力之間的關係。除了原有的為世界噴丸屆共認的應力強化機製之外,由此王仁智又提出了另外一個新的“組織結構強化機製”。編寫並出版了一整套實施噴丸強化工藝技術必須遵循的指導性技術文件、技術規範、噴丸手冊以及噴丸處理標準(HB/Z26—81、92)。主持設計並製造了近30台各種類型(航空零件、裝甲車零件、汽車零件、石油機械零件、齒輪與彈簧基礎件等)的噴丸強化設備及其工藝裝備。在我國10餘個機械工業部門(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工業、核工業、兵器工業、汽車工業、石油工業、汽輪機工業、礦山機械、機車工業、齒輪與彈簧基礎製造業等)中推廣應用噴丸強化工藝技術。為上述各工業部門開辦了噴丸強化工藝技術訓練班。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從事機械產品失效分析專家,王仁智在學術上肩負著領導、組織和培養該領域青年專業人員的義務。為此,在當時國家經委主任朱鎔基的支持下,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學會的領導下負責主編並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了我國第一部11本係統闡述《機械產品失效分析叢書》專著。這套叢書於1986—1993年陸續出版完畢,曾被許多籌辦失效分析短訓班作為教材使用。
王仁智於1997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