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王仁智 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 / 2)

王仁智(1932.8—),山東煙台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航材院,航材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56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係金屬學熱處理專業,同年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工作。在40多年工作中,一直堅守在航空工程技術科研第一線上,利用掌握嫻熟的常規力學和物理的以及現代的X衍射儀、透射與掃描電鏡等測試工具,主要從事航空材料及其零件的疲勞斷裂專業基礎理論研究,依據這些基礎理論從事改善金屬材料/零件疲勞斷裂抗力的各種表麵處理工藝技術的試驗研究。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出版《機械產品失效分析叢書》11部,主編出版6國文字《金屬材料詞典》1部。2011年出版個人專著《金屬材料的噴丸強化與表麵完整性論文集》1部。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獲得“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獲航空部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狀;1992年航空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被美國工程師協會收入1995年“世界工程師名人錄”(第9版),被國家科委收入1996年電子版的“中國科技名人錄”。1997年離休。

1960—1962年,渦噴5發動機渦輪葉片第1榫槽開裂故障率一度曾高達20%~30%。第三機械工業部與空軍共同商討決定,由新中國自己培養的年輕工程技術研究人員接手解決葉片榫槽開裂故障的瓶頸難題,航空材料研究所金屬物理研究室王仁智參加了此項工作。他采用X射線背反射照相法,對葉片榫槽表麵用電拋光去層法測定每一層多晶體特定晶麵的X射線譜線衍射線積分寬度(β)隨葉片榫槽深度的變化,找出問題的原因,並采用“去層電拋光工藝”翻修葉片榫槽。用該工藝處理的葉片通過發動機長試後,經檢驗無一片榫槽發生開裂,效果非常良好,很快獲得上級主管部門批準使用。

“去層電拋光工藝”一誕生,因每次返修榫槽厚度需減薄1.45mm,翻修幾次其厚度就減薄到圖樣規定的下限尺寸而致使葉片報廢,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為了尋找更好的方法,王仁智把近百年來能找到的新老表麵處理工藝做了一次盤點,對比分析,最後決定采用表麵噴丸工藝。經反複試驗完成了新葉片、使用不同壽命葉片的多種實物葉片榫槽的高溫疲勞斷裂試驗。其結果清楚地表明:新葉片榫槽的疲勞斷裂壽命高於使用過的葉片的壽命,但經過噴丸處理的舊葉片開裂壽命又高於新葉片的壽命。最後,把采用發生過1~2次開裂的同台發動機中選出一批未產生開裂的葉片進行噴丸處理,然後裝在發動機上進行長試,結果無一個榫槽發生開裂。從1965年到1968的3年多裏,共完成了4批3個種類的疲勞試驗,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獲得的試驗結果一致證明,噴丸強化完全具備了在不影響榫槽部位厚度尺寸的條件下,能夠改善葉片葉身(700℃、750℃)與其榫槽應力集中部位(550℃)的高溫疲勞斷裂抗力。至此,北京航材院與空軍16廠聯合向空軍後勤部工廠管理部遞交了以新研發的“表麵噴丸強化工藝”取代去層電拋光舊工藝的批準申請報告,並較快地得到上級機關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