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馬德有 1950年全國勞動模範(2 / 2)

1967年馬德有光榮退休,但他仍然保持老勞模的本色,停不下為航空事業作貢獻的腳步。他不顧由於長年沒有好好休息而弄垮的身體,經常帶病主動進廠,無償地為車間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1974年7月—1975年1月,工廠生產的某型發動機發生了9級盤破裂事故。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終於查清原因是“鎘脆”故障。但鍍鎘的彈簧片涉及到數千台發動機,遍布國內外幾十個機場。如果將這些發動機全部運送回廠內進行檢查,不僅會加重工廠的負荷,還會影響空軍的訓練和戰備需要,使國家在經濟上蒙受巨大的損失。

退休在家的馬德有聽說這件事後,匆忙趕到工廠,看到大家都在為此事發愁,他又像從前一樣在發動機旁陷入了沉思。憑著他豐富的經驗和對發動機各部位的透徹了解,他提議製作1件能拿到空軍外場進行檢查的專用工具,結合理化實驗室唐智工程師製定的化學鑒定法,應該可以確定哪些發動機的彈簧片是鍍鎘的。經過這樣的鑒定過程,需要返廠的就隻是一小部分發動機了。他的想法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廠領導的極大支持。但隨後下一個問題又出來了,辦法雖然有了,但檢查工具應該是什麼樣的?彈簧片藏在發動機的“肚子”裏,看不見,摸不著,怎麼能檢查的到?麵對難題,馬德有主動請纓,誓要發明一個既能達到效果,又能方便使用的工具。他自己動手畫圖,自己動手找材料加工。雖然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卻每天早早就來到車間,一會兒對他研製的工具進行試驗,一會兒又拿著工具到工具車間去改製,一天不知要往返多少趟。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複試驗,一件近乎於機械手的工具終於誕生了。這種機械手可以從發動機的卸荷腔直接伸到後軸頸,其前端可以自由彎曲,經過摩擦將金屬粉屑帶出來,再配合化學分析,馬上就可以確定彈簧片是否鍍鎘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準確性達100%。可別小看了這個長不足一米,直徑不足30毫米的工具,它解決的卻是困擾企業的一個特大難題。這項發明,給黎明挽回了幾千萬元的損失。

為了表彰馬德有的特殊貢獻,國營黎明機械製造廠破格將他評為1975年和1976年兩年的勞動模範。一個退休的老工人竟然能獲得這麼高的榮譽,這在黎明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1978年1月9日,馬德有因病去世。國營黎明機械製造廠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將他的骨灰安放在沈陽回龍崗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