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有(1907.1—1978.1),天津人,1950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黎明)裝配工、工人技師。1949年參加革命,在空軍工程部東北修理總廠第五廠(現中航工業沈飛)從事飛機修理技術工作,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轉111廠裝配車間工作,1956年1月年調入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黎明)41車間任裝配工段工段長。他工作一貫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對工作有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幾十年來,他先後研製了汽缸研磨機,革新了洗滌機,改造了舊試驗設備,為國家節約了60餘萬元。他所創造發明的工具設備,被冠為“馬德有工具”,他被大家譽為“攻關尖兵”。由於他的突出表現,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出席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1967年退休後,他仍然保持老勞模的本色,不顧身患多種疾病,經常主動進廠,無償地為車間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關鍵問題。為了表彰馬德有的特殊貢獻,國營黎明機械製造廠把他評為1975年和1976年兩年的勞動模範。1978年1月去世。
馬德有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的事業,獻給了祖國的航空工業。他的一生都拚打在生產一線,是老一代黎明航空人的見證,是黎明的功勳職工。如今他的塑像聳立在廠區內,職工們每天都能瞻仰到老勞模的風采,他如一麵旗幟,鼓舞後人繼續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奮鬥!
1950年6月,黨中央發出抗美援朝的偉大號召,馬德有當時所在的空軍工程部東北修理總廠第五廠承擔了作戰飛機的修理任務,這一年他43歲。從此以後,他一直堅守在發動機修理、生產這塊陣地上。
當時工廠的設備非常簡陋,材料緊缺,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修理工作麵臨著巨大的困難。馬德有從小因為生活艱辛,吃了很多苦,是個在苦水裏泡大的漢子,沈陽解放時他已步入了不惑之年。在舊工廠的多年磨礪經曆,不僅養成了他倔強的性格,也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知識。馬德有把對黨和新中國的愛全部傾注在工作上。他吃、住在車間,利用廢舊材料製造了許多種類的修理專業工具。他製造出發動機分解機、洗滌機等設備,解決了修理中的許多難題。他用多年積累的生產技術和實踐經驗,先後研製出5種發動機的專用模具、卡具和測驗設備,不僅提高了修理工作效率,而且保證了修理質量。就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二年———1950年,馬德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評為沈陽市和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這是他在生產一線上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巨大動力!
馬德有於1956年1月調入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41車間任裝配工段工段長。在車間生產工作中,哪裏有困難他就到哪裏攻關,被譽為“攻關尖兵”。他所創造發明的許多種攻關手段,都可以用“馬德有工具”冠以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