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簽署《淞滬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防區(上海公共租界北區、東區及其越界築路地帶),中國軍隊暫留現駐地(滬寧鐵路上的安亭鎮至長江邊的滸浦一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
在兩國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前,日人在4月29日於虹口公園舉行閱兵,慶祝日本天皇長壽的天長節及日軍勝利。韓國人反日誌士尹奉吉混入人群中,向主賓席投擲炸彈,結果白川義則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被炸斷一腿,植田謙吉中將師團長被炸瞎一目。尹奉吉後來被捕,在日本被處死。
曆史影響
上海“一·二八”抗戰的結果,既有積極的一麵,但同時又造成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協定。
積極的方麵就是改變了“九·一八”事變以後“不抵抗”的政策,當時國民政府實行的是一麵抵抗,一麵交涉,雖然對西方仍存有幻想,但已經決心抵抗,雖然日軍進攻上海的時候,南京政府派了第5軍作為援軍,國內也進行了部分動員,日軍開火的時候也敢於進行還擊,這比以前有了進步。日軍侵略軍也受到了一些打擊,在整個“一·二八”事件中日軍死傷三千一百多人,證明中國政府敢於抵抗的話,還是能給日本侵略者以重創的。
但是,“一·二八”事變又以中國軍隊的敗退來告終,這就帶來很多不利的後果,那就是從此,日本軍隊在上海駐紮,中國軍隊反倒不能進駐上海,而上海緊靠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日軍在上海市囤積兵力,直接威脅了中國首都和整個東南沿海,同時日本侵略者的氣焰更為囂張,在上海來講,一旦日軍侵略得逞,它在其他地方更不會放手。
另外國際上出麵調停上海的戰火,但是對於東北卻采取了放任的態度,這期間,日本在中國的東北成立偽“滿洲國”,達到了在東北炮製傀儡政權的目的。而當時,中國政府因為上海問題而自顧不暇,也未采取任何有力的措施,所以造成中國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偽“滿洲國”的建立
偽“滿洲國”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東北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通過這一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使東北同胞飽受了亡國奴的痛苦滋味。此傀儡政權“領土”包括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北部。當時中國國民政府不承認這一政權。國際上以日本為首的法西斯等國家或政府承認偽滿洲國,國際聯盟主張中國東北地區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這一分裂中國領土惡劣行徑的傀儡政權。
建立經過
東北易幟後,日本感到自己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受到進一步的威脅,為維護和擴大日本的侵略權益,時任關東軍作戰參謀的石原莞爾在1929年就提出了武裝占領中國東北並建立傀儡政權的設想。1931年日本參謀本部提出的《形勢判斷》中,進一步細化了武裝占領中國東北後日本的行動計劃,第一步建立取代張學良的親日政權,但形式上仍將其置於中國中央政府的主權之下;第二步建立一個由日本控製的滿蒙政權,並將其從中國的中央政府獨立出來;第三步占領滿蒙並將其納入日本版圖。但“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第二天,關東軍參謀板垣、石原等就準備直接實施第三步,當時日本參謀本部派去製止關東軍起事的建川美次雖不同意直接實施第三步方案,但他卻表示對關東軍的行動不加約束。9月20日,建川在拜訪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時則建議成立以溥儀為首腦的、受日本支持的政權。9月22日,關東軍參謀部在土肥原提出的成立以日本為“盟主”的“滿蒙五族共和國”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該方案規定:建立受日本支持的以宣統帝為首腦的統轄東北四省和蒙古的新政權;受新政權委托,日本掌管國防和外交,並管理主要交通、通訊設施;起用熙洽、張海鵬、湯玉麟、於芷山、張景惠,使之分別擔任吉林、洮南、熱河、東邊道、哈爾濱等地鎮守使。根據這一方案,關東軍以板垣參謀為中心,利用各地的特務機關和部分大陸浪人,展開了所謂謀略性的策劃。為確保計劃的順利實施,關東軍當天午後還通知日軍駐天津司令官,要求其盡快把宣統帝“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