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18)(2 / 3)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占山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蘇炳文支援馬占山將軍抗日。當時將其駐滿洲裏的步兵團調到嫩江橋,協助馬占山作戰,抗擊日軍。蘇在海、滿一帶積極進行抗日活動,首先成立學兵連,收容有誌青年學生百餘人施行軍事訓練;繼之成立步兵第九團,擴充抗日隊伍;還以留德學兵工的劉紹複為領導,將沈陽兵工廠流亡的技工與青年百餘人,成立製造手榴彈、地雷等的兵工廠。凡由淪陷區逃來的愛國誌士,均歡迎接待,安置在救國後援會工作,頗得人心,但深為日偽仇視。日偽迭次邀請蘇到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開會,亦拒不前往,日偽威脅利誘俱歸失敗。

1932年10月1日蘇炳文在海拉爾高舉義旗,正式宣布就任東北民眾救國軍總司令,通電中外,在嫩江西岸堅守陣地,誓死抗日。日偽部隊屢次進犯,均被擊退。敵遂用數倍之兵力,陸空協同大舉進攻。其步兵第一團高峻嶺團長率部對進犯之日軍迎頭痛擊,日軍傷亡數十人始稍後退。次日日軍增兵千餘人,步炮聯合向我陣地猛攻,敵機轟炸我陣地,激戰兩晝夜,高團長背部及右臂負重傷,中校團副唐忠信、少校團副孔慶麟同時負傷,第二營營長楊傳緒陣亡殉國,連、排長傷亡者十餘人,士兵傷亡數百人,但士氣旺盛,視死如歸。蘇炳文亦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並慰問傷員,鼓舞士氣,敵愾同仇。

11月中旬嫩江封凍,日軍以鬆木直亮第十師團為主力,以股部騎兵旅團為先鋒,附以裝甲車、坦克,並以飛機助戰,向我嫩江西岸陣地大舉進攻。我軍於富拉爾基一帶陣地激戰數日傷亡慘重,乃轉移至朱家坎、腰庫勒二線陣地,並將前方鐵路破壞。蘇炳文的這支抗日部隊,在北大荒轉戰於冰天雪地之中,孤軍奮戰,終至彈盡糧絕。迫不得已,於1932年12月4日夜,蘇炳文率領軍民4000餘人,由滿洲裏退入蘇聯境內。日軍迭向蘇聯交涉引渡,蘇聯引用國際法,嚴詞拒絕。

1933年2月,中蘇兩國政府商定,蘇炳文所部分三路回國:第一路是隨軍撤退的民眾於1933年2月17日夜乘專車離多木斯克經海參崴換乘智利無恙號輪船,3月16日抵天津塘沽轉北平,由北平市政府安置工作;第二路除高級將領外,編成東北民眾救國軍第二旅,旅長吳德林被留下(蘇炳文將軍擬隨行未能如願),2月22日離多木斯克,3月8日抵新疆塔城,4月初到達迪化(烏魯木齊),參加新疆之保衛與建設;第三路蘇炳文與馬占山、張殿九、李杜、王德林、孔憲榮等將軍由歐洲回國。4月14日蘇炳文、馬占山將軍等20餘人離多木斯克,經莫斯科、波蘭於4月18日上午9時抵柏林,中國駐德公使劉文島同全體館員、留德學生及僑胞等多人到站歡迎。

1933年4月11日張學良出國,抵意大利羅馬後,電邀蘇炳文、馬占山、李杜前往晤敘。蘇炳文等3人抵羅馬,與張學良聚會3日,國破家亡異域相逢,不禁唏噓。張學良對蘇等說:“我不能久居海外,不久即將回國抗日收複東北失地,你們趕快回國,重整旗鼓,以期再戰。”蘇炳文馬上唯命是從。

七·七抗日戰起,蘇炳文屢次請纓殺敵,均未如願。1938年5月蘇被任為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官,8月任軍委會戰區軍風紀巡察團第三團主任委員,巡視鄂、贛、湘、桂等省。其實這也是走形式,沒有效用。1940年1月該團撤銷,蘇炳文隱居重慶。

抗戰勝利後,蘇炳文隨國府迂回南京。1946年3月回北平省親,國民黨當局認為蘇不滿現狀,思想異動,於4月以南京國民政府名義命令蘇炳文退休。

1917年秋,蘇炳文歸新民故裏,籌備資金創辦集體工廠,以維持生活。1948年春,衛立煌電請國民政府委蘇炳文為東北“剿總”司令部總參議。當錦州解放、遼西兵團崩潰之時,蘇炳文與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過去有隸屬關係,策動其部隊起義,奠定和平。彼因環境困難,未克如願,為避免雙方犧牲,糜亂地方,塗炭人民,損失物資,破壞工廠起見,決定停止作戰,放下武器,自動投誠。11月1日蘇炳文偕周福成離開中國銀行之司令部,至世合公銀行休息,2日赴解放軍報到,轉至將官招待所。7日林彪司令員、羅榮桓政委等於鐵路賓館設宴招待。經過5個多月的學習,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體有了深刻的了解,雖是衰朽之年仍願為人民服務。

蘇炳文經過學習後回到北京家居,奉養老母。1954年春,周恩來總理邀請蘇炳文為全國政協委員,每月工資200元。1954年11月為中國人民政府第三屆委員,是年12月周恩來總理又邀請蘇炳文任黑龍江省體委主任。1955年3月到哈爾濱任省體委主任,同時為黑龍江省第四屆人民代表。蘇炳文舊地重臨,努力工作,鞠躬盡瘁,以資圖報。1956年4月於哈爾濱加入民革,後為民革黑龍江省委員會副主委。1958年調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仍為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