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建立日本的傀儡政權“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1932年9月與日本簽訂了《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而滿洲國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
自1932年3月1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建年號為“大同”。
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3月1日登基,是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托了續承清朝基業之願。
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溥儀兩次訪日。在長春偽滿皇宮內,溥儀性格乖戾,對人時而凶狠,時而溫柔。他喜歡玩具、高爾夫球、網球、台球、弓箭,好騎馬和自行車,喜歡集郵,能駕駛汽車。但溥儀實際上卻一直被日本人玩弄於股掌之一,充當日本侵華的工具,連出“帝”宮等權力都沒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監視他的日本中將吉岡安直的掌控之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被迫發布“退位詔書”。企圖潛逃日本,與日本關東軍的將兵們為蘇聯紅軍抓獲。在蘇聯被監禁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二戰後,溥儀被定性為戰犯。在蘇聯赤塔和伯力的收容所被監禁了五年。1946年8月曾到東京,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受到了約十年的“革命教育”與“思想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但由於身體原因始終未能留下後代。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曆,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8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淩晨2時30分與世長辭。
1980年5月29日,即溥儀去世13年後,中國政府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儀的遺孀獲準將他的骨灰入葬位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蘇炳文
蘇炳文,1892年9月2日生於大民屯中古城子鄉村,生於憂患之中,長於亂世之年,2歲遭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遼西家鄉胡匪橫行,地方糜亂。民不聊生。當時東北農村尚未創辦學校,他於1899年1月進入家鄉私塾就學,讀孔孟之書,誦四書五經之業,學八股文章,吟唐宋詩詞歌賦。1900年遭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北京之亂。1904年2月日俄戰爭就在我東北三省境內作戰,時年蘇炳文13歲,深恨國家之衰弱,清朝政府之無能,痛憤異族之侵略,念欲轉弱為強,雪恥複仇,唯有以武力圖存。遂有投筆從戎之誌。1905年10月沈陽創辦陸軍小學,年方14歲的蘇炳文不顧家庭之阻撓,毅然棄家步行4日到達沈陽,經3次考試,獲得錄取。學習三載備嚐艱辛,初步完成軍事學術的初級基礎。1910年1月由母校將全體畢業生送往北京清河鎮陸軍第一中學,經甄別升學考試合格入校。以此又有係統地學習軍事科學及東西洋曆史地理,兩年學習頗有心得。耳聞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敗,強鄰壓境,痛心疾首,枕戈待旦,以期雪恥。適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帝退位,民國成立,甚為興奮。
1912年9月保定軍官學校成立,蘇炳文升入該校第一期步兵科,學習較高深的軍事知識和戰略戰術。1914年10月畢業後分發部隊為見習軍官。適袁世凱在北京成立“模範團”,選擇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生300餘人參加訓練。蘇炳文應選學習一年由上等兵而班長。1916年1月升為該團第二期第一營一連中尉排長,一年後升任連長。由於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反對,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病死。黎元洪繼任總統。府院之爭,又發生張勳複辟之役。蘇炳文在北京城內討伐張勳複辟戰鬥中頗著戰績。該團擴充為第五混成旅,1918年1月蘇炳文調升該旅一團二營上尉營副。是年7月升任北京陸軍第九師第三十三團中校團副,未久調任第三十三團二營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