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
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刹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胞弟載灃的長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後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後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後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
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緒皇後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初次登上了清朝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即位時僅3歲。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後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的結束。
遜帝生活
溥儀雖然退位,但根據優待條件“皇帝”尊號仍存不廢;仍在紫禁城過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學士陸潤庠和侍郎陳寶琛輔導下學習漢文,在都統伊克坦教導下學習滿文,在莊士敦指導下學習英文。除了讀書外就是惡作劇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在童年,有許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駱駝、喂螞蟻、養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鐵砂的雞蛋糕給太監吃,用鉛彈向太監窗戶打。是貧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儀退位仍在宮中的時候仍用宣統紀年,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內監,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袁世凱對小朝廷仍然效忠,於民國2年元旦派人給溥儀拜年,隆裕太後於2月22日去世,袁世凱通電吊唁,全國下半旗致哀。
鑒於溥儀放肆,參政院於1914年11月提出“維持國體建議案”,要求政府對小朝廷予以管製。袁世凱不得不派人向溥儀提出7條“善後辦法”:1、尊重中華民國,廢止與國法令抵觸行為;2、用民國紀年;3、賞賜隻能用於家庭和家族,官民隻能賜物,不能賜諡;4、皇室機關不能對人民發告示,給處分;5、皇室人員用民國服裝;6、由民國司法廳辦理宮內犯罪案件,執事、太監違規由專任內廷警衛的護軍長官處理;7、裁內務府慎刑司。
小朝廷內部機構臃腫,用費浩繁,太監為非作歹,盜竊成風。溥儀不得不加以整頓,遣散內監,裁撤機構,削減官員。即使這樣,有限的經費還是難以維持小朝廷,溥儀乃大肆出賣宮中古物,如金器、名畫等。
丁巳複辟
1917年6月14日,封建餘孽張勳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4000入京,把黎元洪趕下台。7月1日,張勳複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大封群臣: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式、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王士珍、張鎮芳、雷震春、薩鎮冰、朱家寶、詹天佑、沈曾植、勞乃宣、李盛鐸、貢桑諾爾布為外務、參謀、度支、陸軍、海軍、民政、郵船、傳、學、法、農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還任命了各部尚書和督撫。
7月3日段祺瑞出兵討伐,12日,張勳逃入荷蘭使館,次日溥儀宣布第二次退位,隻坐了12天龍椅又下了台。
複辟期間曾有一架共和飛機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彈而導致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大婚和離宮
1922年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
在紫禁城中溥儀或讀書吟詩、作畫、彈琴,或捏泥人、養狗、養鹿,有時還到宮外坐汽車,逛大街。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曆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第二年2月移居天津租界張園和靜園,與清朝遺老遺少以及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等往來。
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八國聯軍的時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1931年11月,在日本駐屯軍司令官的幫助下潛赴旅順,不久到沈陽。
偽滿洲國“皇帝”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侵華日軍將領土肥原賢二等人的策劃下被挾持到淪陷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