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塞萬提斯提筆寫戲之際,馬德裏已經擁有了兩座固定露天劇場。“十字架劇場”建於1579年“親王劇場”建於1582年。劇場雖設備簡陋,設計卻是極為合適。舞台上沒有幕布,貴族老爺和夫人閨秀可以坐在兩旁房屋的走廊上的窗口旁觀看,一般群眾盡可以在舞台前的開闊地上站著觀看。作為市民娛樂形式,這種戲上演後,如果能賣座,就多演,如果沒人買座,馬上換新戲,普通觀眾便是戲劇好壞的評判者,他們最有權威性。看到好處,就叫好喝彩。不喜歡時,把手中的瓜果丟到台上。劇場經理每每要不斷換腳本,這樣塞萬提斯就不至於失業。一口氣就寫出了二三十個劇本,這就很合乎情理了。時間一長,也就培養了一大批觀眾,使這種風俗喜劇得以蓬勃發展。
經常有戲寫,塞萬提斯也就不至於斷炊。報酬極其低,也就迫使他得一本又一本接著寫。許多天才的作家正是在這種稀湯薄粥的誘惑下產生出來的。這也是個特別有趣的文壇現象。
《阿爾及爾風習》描寫西班牙俘虜在阿爾及爾的生活磨難。是塞萬提斯根據親身經曆寫成,劇本相當感人。表現了俘虜們在困苦處境中不甘屈服,麵對淩辱毫不畏懼的英雄氣節。表現了主人公薩阿維德拉的愛國精神。寫他為了獲得自由百折不撓的鬥爭經曆。劇本上演後觀者無不動容,獲得了很大成功。從主人公的經曆中我們不難看出塞萬提斯的俘虜生涯是多麼得艱辛。倔強、勇敢、永不屈服的形象躍然生輝。
更為出色的是《奴曼西亞》,取自曆史題材的西班牙奴曼西亞城人民抗擊羅馬侵略者的故事。羅馬軍團圍城14年之久,全體人民不肯投降,奮起反抗,最終彈盡糧絕,全部壯烈犧牲。劇本中的人物先後出場的是:象征“饑饉”、“戰爭”、“杜羅河”等寓意性人物,講述了奴曼西亞人的苦難,加深了全劇悲壯氣氛。最後以“光榮”的寓意性形象收尾。這個歌頌愛國主義激情的戲劇,馬上獲得了社會承認,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1808年當拿破侖軍隊圍困西班牙的薩拉戈薩城時,當1936年法西斯主義者進攻馬德裏共和政府時,兩個城市分別都曾上演《奴曼西亞》,大大鼓舞了人民鬥誌。由此可見該劇的魅力之大。評論家認為該劇可與埃斯庫羅斯的悲劇相提並論,足見其價值。
塞萬提斯自己曾回憶說:“觀眾對它們還是滿意的,上演時沒有人向台上扔爛黃瓜或別的什麼水果。”但這種成功畢竟是有限的。塞萬提斯並不會以此為滿足,因為當時的戲劇家洛貝·德·維加已經被尊為“西班牙鳳凰”。而塞萬提斯充其量也隻是隻“火雞”罷了。對此,塞萬提斯認為沒法和這個比他年輕的天才戲劇家競爭,最終在寫了30多個劇本後,毅然停筆也與此有很大關係。作為一個西班牙人來說,天生的競爭心理迫使每個人凡事都要力求第一。既然此道不通,塞萬提斯就決定另謀生計了。
塞萬提斯離開了馬德裏,去投奔塞維利亞的幾位朋友。1587年元旦,他告別了仍在埃斯基維亞斯居住的妻子,來到了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塞維利亞。希望在這兒找到好的運氣。每時每刻都渴望建功立業,不甘心平庸的塞萬提斯常常徹夜不眠,就像籠中困獸一樣焦躁,就像一隻把鎖鏈抖得“嘩啦”脆響的斑斕大老虎一樣,期待仰天長嘯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