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顧京劇發展史,尤其要發揚四大名旦的革新精神,藝術上沒有革新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也就沒有前途。當年四大徽班進京演出的時候,他們博采眾長,“聯絡五方之音”,搜羅各方人才;不斷創新,各顯風采,才能在北京站穩腳跟,並傳播開去,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京劇形成發展的過程,說到底,也就是各個劇種、各種聲腔、各種表演不斷彙集,不斷滲透,不斷篩選,不斷創造的過程。時代在前進,唱腔藝術也應該隨著時代同步前進。戲曲的審美特征是以優美的唱腔來表現人物的感情並感染觀眾的。故而京劇要振興,必須伴隨新劇本的不斷湧現,編製新的唱腔來博得新時代新老觀眾的好感。當然,京劇唱腔的革新,特別要采取穩健的態度。如果亂改一通,不倫不類,必然要破壞“優美動聽,雅俗共賞”的審美情趣。著名作家、中外文學史家、翻譯家梁實秋,對京剮有過這樣的評論,他說“京劇的妙處在於唱與做,尤其在唱,所以說聽戲,海派才說看戲。”所以唱腔是否優美動聽,是關係到京劇是否能生存下去的關鍵。
京劇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已越來越受到海外人士的讚賞。前不久,張君秋京劇大師繼梅蘭芳之後,在美國接受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和舊金山林肯大學頒發的“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1991年7月,美國魏莉莎女士繼英語京劇《鳳還巢》以後,又為中國觀眾帶來了英語京劇《玉堂春》,所有這一切,充分證明京劇藝術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愈來愈多的知音,正在走向世界文藝舞台。
〔三〕京劇男旦現議
從150多年來京劇發展的曆史長河來看,男旦一直是活躍在京劇舞台上的曆史現象。從同、光十三絕中的梅巧玲算起就有餘紫雲、梅竹芬、朱蓮芬、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閻嵐秋、馮子和、趙君玉、徐碧雲、朱琴心、時小福、趙桐柵、於連泉、黃桂秋、歐陽予倩等。到了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在二三十年代崛起時,京劇男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以後又出現了四小名旦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那時候,京劇舞台上的男旦已經從配角上升到主角的地位,他們不但唱大軸,也掛頭牌,他們的扮相、身段、唱腔、表演、化妝、伴奏,等等,各領風騷,呈現了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的繁榮景象。
對於這個曆史現象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在今天,男旦是否還有審美價值?
首先,我們應該考察一下產生這一曆史現象的社會背景。在清末封建社會時期,婦女被禁錮在家中,因此男旦的產生是合乎曆史潮流,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即使到了民國初年,新思想有所抬頭,但社會風氣依然比較閉塞,連話劇舞台上的女角色也是由男人扮演的。象我國著名作家、戲劇評論家李健吾,他早年就是以扮演女角蜚聲劇壇。所以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出現男扮女角,決不能稱為怪現象,而隻能說是藝術創造。如日本的歌雜伎,在其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也通行男扮女角。不過,雙方的曆史背景不同的,在這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也是各不相同。毫無疑問,前輩男旦演員在發展京劇旦角藝術方麵,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有的如梅蘭芳,還在國際舞台上獲得了聲譽,成為世界三大藝術表演體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