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2 / 3)

荀慧生也深感京劇必須與時代同步前進,先後演出了時裝新戲《家庭革命》和《一元錢》等。尚小雲在京劇時裝戲方麵步子邁得更大一些。他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諷刺、挖苦,大膽演出從外國題材和少數民族題材改編的時裝戲:《摩登伽女》、《雲鶉娘》、《北國佳人》。1927年他首演《摩登伽女》時,身著西方美人妝,腳跳英格蘭舞,並用鋼琴、小提琴伴奏歌唱皮黃腔,這種別開生麵的舞台場景,不能不說是大膽的突破。如果沒有非凡的勇氣和創新意識能做到嗎?

程硯秋雖然沒有演出過時裝新戲,可是他早在30年代就感到京劇要發展,必須向外國藝術家學習。為此他曾赴歐洲考蔡了14個月,到過不少名城,觀摩了不少優秀藝術家的表演。回國以後他寫下了長篇考察報告,提出了不少創見,他深感西洋古典音樂、交響樂和歌劇中有著豐富的旋律可以用來充實中國戲曲音樂。

盡管三大名旦的時裝新戲沒有流傳下來,可是他們可貴的革新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由此而想到當前京劇不景氣的現狀,恐怕跟京劇界因循保守的思想分不開。麵對當前京劇的嚴峻形勢,我們決不能再在前人創編的幾出傳統戲中打圈圈了,要老老實實向四大名旦學習,努力擴大具有中國當代特色的劇目,並勇於在京劇現代戲方麵,繼續作大膽的嚐試。隻有這樣,才能贏得90年代觀眾的喜愛。我們的前輩,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王瑤卿有一句名言:“時變戲變”。用他另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演戲要合時宜”。今天重溫這句名言仍然會受益無窮。

——原載《群言》1990年第7期

〔二〕譜寫新時代的新聲

——從京劇四大名旦的唱腔特色談京劇唱腔革新

京劇四大名旦在中國京劇舞台上的出現,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驕傲。他們的表演藝術象四朵不同色彩的奇葩,使許許多多觀眾為他們的精湛技藝所陶醉。

關於四大名旦之比較,早在60年前的一次民意測驗中舉行過了。為了給四大名目排座次,由((戲劇月刊》(1928—1932)發起的,舉辦了一次曆史性的民意測驗。發起人是該刊主編劉豁公,征文題目是《現代四大名旦之比較》。要求參賽者對四位演員從天資、扮相、臼口、噪音、字眼、腔調、台容、身段、台步、表情、武藝、新戲、舊戲、昆戲、品格、師教等諸多方麵進行評說。這次征文集眾家之言,共得70餘篇,擇優錄取了前三名,三位作者是:蘇少卿、張肖傖、蘇老蠶。他們都是當時有名的顧曲家、戲劇評論家,學識淵博,持論公平,有相當的代表性和權威性。這三篇征文刊載於1930年《戲劇月刊》卷3第4期上。劉豁公在卷首寫道:“他們對戲劇學都有深刻的研究,並且持論維平,不偏私一方,確能代表群眾的心理。”評論結果:梅蘭芳第一,總分565分;程硯秋第二,總分540分;荀慧生第三,總分530分;尚小雲第四,總分505分。

這次評比活動,對我們了解四大名旦早年的藝術成就和旦角藝術的發展,無疑是有其重要參考價值的。

時至90年代的今天,我們回顧四大名旦的成長曆史,對他們的藝術成就作些比較研究,無疑對當今振興京劇藝術,繁榮民族文化是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的。本文擬從四大名旦的唱腔藝術作一些比較探討。

京劇四大名旦的唱腔藝術比他們的前輩藝人大大跨前了一步;他們為旦角唱腔譜寫了時代的新聲,功不可沒。由於他們的唱腔設計,都是從塑造人物形象出發,根據時代的審美要求,闖開了一條新路,故而能動人心弦。

梅派唱腔甜美,富於魅力,給人有一種舒適之感。他的唱腔比較容易聽懂,也比較容易學,故而學梅腔的人也特別多,愛好梅腔的人也特別多。從愛梅的觀眾來說,最典型的例子要算畫家豐子愷。他早年並不喜歡京劇,直到30年代初,他偶而買了幾張梅蘭芳的京劇唱片,大為梅先生的唱腔藝術所傾倒。他說:“我初聽這些唱片時,覺得有些動人,再聽,三聽,竟被它們迷住了。終於愛不忍釋了。”此後,豐子愷不斷地買回梅的唱片,沒有多久,他的唱片箱,完全是梅蘭芳的唱片了。1947年,他首次登門訪問梅蘭芳並送給梅一把親筆題寫的扇子。以後,在他的隨筆裏專寫梅蘭芳的就有好幾篇。如《談梅蘭芳》、《訪梅蘭芳:K《再訪梅蘭芳》、《懷梅蘭芳》、《威武不能屈》等。真正變成了梅蘭芳的知音了。

梅蘭芳是打破以往京劇旦角青衣和花旦嚴格界限的宗主,他繼承並發揚了前輩的優良傳統和經驗,熔青衣、花旦、馬刀旦於一爐,極大地豐富了京劇旦角的唱腔藝術,他對於創造新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時代是永遠前進的,藝術也不會老停留在某一個階段上,不往前趕的。”所以他主張唱腔不能停留在老腔老調上,應該同時代的發展同步前進。如何革新呢?梅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歌唱音樂結構第一,如同作文,作詩,寫字,繪畫,講究布局章法,所以繁簡、單雙要安排得當。工尺高低的銜接,好比上下樓梯,必須拾級而登,順流而下,才能和諧酣暢,要避免幾個字:怪、亂、俗。戲是唱給別人聽的,要讓他們聽得舒服,就要懂得‘和為貴’的道理,然後體貼劇情來安腔,有的爽脆流利,有的悲壯淋漓,有的纏綿含蓄,有的富麗堂皇。昆劇講究唱出曲情,皮黃就要有味兒。”“有味兒”可說是梅腔的特色之一,可是他的“有味兒”又是按照劇情和人物來安腔的。我們試以梅氏的代表作《霸王別姬》為例來分析梅腔的特色。虞姬出場時唱的一段西皮散板“大王爺他本是剛強成性,平日裏忠言語就不肯納聽,怕的是西楚地被人吞並,辜負了十數載英雄威名。”把虞姬焦急不安的心情充分表達了出來。以後接唱一段西皮搖板:“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受風霜與勞碌年複年年,何日裏方得免兵戈擾亂,消卻了眾百姓困苦顛連。”更顯露出了虞姬內心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後那段膾炙人口的南梆子“看大王”,更是梅腔的代表作。南梆子原是抒發人物情懷的板式,由梅氏唱來,更是意境高遠。再夾進那段獨白:“看,雲斂晴空,冰輪乍湧,好一派清秋光景。”更把虞姬那萬般無奈的心情表達了出來。最後那二六板:“勸大王”,唱腔幽婉,更把虞姬在強敵壓境下那種強顏歡笑的心態流露了出來。總之,《霸王別姬》中的唱腔,在甜美優雅的主旋律中顯示出一種莊嚴之美。在他晚年創作的《穆桂英掛帥》中,那段“我不掛帥誰掛帥”的唱腔,更是氣概非凡。所以,“壯嚴之美”是梅氏所獨創的演唱風格,也是其他三大名旦的唱腔所無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