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四、俠義心腸

尚小雲和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一樣,不但技藝精湛,而且都具有高尚的戲德。他們不但在舞台上創造了不少光輝感人的婦女形象,給觀眾以審美情操的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以模範的行動教育著下一代傳人和周圍的群眾。

據南京戲曲學校李寶槐老先生回憶說,尚小雲生前,當他一發現人才就臉帶喜色。他出名以後常扒著門簾看台上的戲,如果發現了有苗頭的年輕人,散戲後,他就說“上家去吧”,並興致勃勃地連夜給人說戲。即使不是他的徒弟,他也照樣教戲。有一年,張君秋隻有16歲,他看張演出的《二進宮》,覺得張很有才華,就請到家裏來教他。又有一次,他看張君秋演出的《女起解》深感張很有前途,索興把自己的行頭,配演的原班人馬都讓給張君秋使用,以便擴大他在觀眾中的影響。張君秋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在‘藝不輕傳’的舊社會,尚先生如此主動、熱情地提攜後進,實在令人感動。”

尚小雲在台上演出的是英雄女俠;台下也急公好義。他曾慷慨解襄,援助過“富連成”、“鳴春社”等科班渡過難關,在梨園界傳為佳話。據著名花臉侯喜瑞回憶說,30年代中的一天,他向尚小雲提出建議道:“在京的回族人打算辦一所囬民中學。為籌辦資金,希望京劇界能演出兩場義務戲。”尚小雲一口答應並親自出馬邀請各位名家參加。他除了自己演出兩場外,還把他自己創辦的“榮春社”拉出去義演一場,並把所有收入全部交出,他自己不但分文未取,還自己掏錢支付了跟包的工資。事後有人建議考慮用某種形式向他表示感謝,也被他謝絕了。

據荀慧生夫人張偉君的回憶文章說,荀慧生早年唱紅以後,那位凶狠的龐師父故意刁難,不肯讓荀滿師離去。龐師父還惡狠狠地揚言:“如果一定要走,我就和他拚了,先把他的腿打折,叫他上不了台!”嚇得荀慧生六神無主。後來幸虧尚小雲、李洪春等設法,讓荀慧生從後窗逃走,才幸免於難。

再如俞振亭辦“斌慶社”科班時,每逢經濟上發生困難,尚小雲有求必應,盡量幫助俞渡過難關。“富連成”班主持人葉春善病故以後,發生分裂危機,尚小雲挺身而出,出錢出力,襄助該社,使該社挽回危局。後來他自己出資創辦“榮春社”,更化了大力氣。當時,在日軍侵占華北期間,市餌很不景氣,要把這個科班長期維持下去極不容易。“榮春社”後來竟成了他甩不掉的包袱,為了辦好這個科班,他先後賣掉了宣武門外香爐營頭條胡同、棉花二條胡同的房產共三處之多。他失去的雖然是大宗錢財,可是得到的卻是後來成名的不少京劇人才如:吳素秋、楊榮瑋、孫榮蕙、董玉苓、徐榮奎、方榮翔、馬長禮等。

尚小雲對自己在藝術上一絲不苟,對徒弟、兒子的要求也很嚴格。據老生弟子張榮興回憶說:“有年冬天演《大回朝》、龍套跑得不整齊,散戲以後,他讓大夥脫下棉襖在院子裏練了一夜,打那以後,誰也不敢在台上馬虎懈怠了。”另據著名弟子孫榮蕙回憶,他也有這樣的例子;“師父特別注意腳步上的功夫,讓我穿著厚底子不跟腳的“老頭樂”大毛窩跑圓場,還練《禦碑亭》避雨一折的三個滑步,我摔了100多跤啊。但這樣苦練,穿著彩鞋上台就感到輕快,這三個滑步,至今我還能來!”

他的大兒子尚長春深深記得40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一次“榮春社”演出《連營寨》,由於大雨的原故,上座不佳,戲快結束時,雨勢更猛,尚長春扮演的趙雲剛出場,觀眾就紛紛退場了,打鼓的先生也直催快終場,尚長春該耍的“大下場”改了個“小下場”,草草耍完就下場了。戲一完,尚小雲早已亂棍向兒子打來,後經眾人勸說,打鼓先生也做了檢討,尚小雲才住手。但他還要罰兒子連耍50個“大下場”,耍完這50個“大下場”早把尚長春弄得氣息奄奄了。尚小雲嚴厲告誡兒子說:“哪怕台下隻剩一位觀眾也決不許泡湯。”這種嚴格對觀眾負責的精神,怎不叫人感動!他的嫡傳弟子次子尚長麟大有其父的風範,由於父親的嚴格指導,他從唱、念、做、舞(打)幾個方麵貫串了尚派藝術的精華。1981年,尚長麟在山東劇院演出的幾出尚派戲,尚派弟子都紛紛讚揚他的演出體現了尚派藝術的特點:歌舞兼長,聲情並茂,剛勁挺拔,淸新豪爽,灑脫大方,獨樹一幟。

五。發奮自勵

我們總結尚派藝術取得成功的經驗時,發現不少經驗和其他三大名旦有共同之處。其中發奮自勵特別突出。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出科後,有一次要求後台管事,想和當時的老旦名宿龔雲甫合演大軸《母女會》,受到管事的奚落,未能如願。尚小雲受此打擊,決心發奮自勵。以後他自行組班,打炮戲就是《母女會》,請龔雲甫跟他合演,後台管事仍請那位奚落過他的管事來擔任,那次演出盛況空前。從此他銳意進取,終於創立了自己的流派。其他較為突出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