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雙陽公主》中的幾段唱腔,就很有尚派唱腔的特色。
《雙陽公主》是尚小雲晚期代表劇目之一。這是一出唱、念、參見《中國京劇》1993年第4期,“尚小雲先生首演蕭太後”,楊榮環舞、打並重的戲,頗具尚派特有的風格。它根據傳統戲《反延安》改編而成。在十年動亂期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主演者及改編、導演等均遭受了不白之冤。此劇內容梗概如下:宋朝仁宗皇帝命狄青等五將出征印唐、上乘兩國,途中誤入鄯善國,狄青與該國雙陽公主經過一段曲折喜結良緣。婚後二人定計去印唐盜回珍珠烈火旗和日月驟驟馬,夫妻灑淚分別。狄青盜得旗和馬以後回朝複命,不料旗和馬均是假貨。仁宗大怒將狄青發配嶺南。雙陽公主得訊以後,領兵去嶺南相救。此時,印唐、上乘兩國興兵進犯延安,仁宗隻得調回狄青禦敵。雙陽公主於途中得知消息,急轉延安。夫妻二人與兵將合力擊敗來犯者,收回旗和馬的真品。
這出戲的唱腔和表演,均是尚小雲自已創編、設計出來的。其中雙爾公主聞訊赴赴嶺南財所唱的西皮成套唱腔,演唱財載歌載舞,聲情並茂,十分精采動人,充分表現了雙陽公主為搭救丈夫狄青而不畏艱險、馳騁於叢山峻嶺之間那種巾幗英雄的勇敢、豪邁的精神。唱腔結合著情、景、舞交相輝映,三者渾然一體,別有一番情趣。
慢板節奏較慢,按照套數,往往要唱二句或四句,尚小雲在這裏隻唱一句,也算是他的獨創,因為在如此緊迫的情況下,慢條斯理唱二句或四句,顯然不符合當時人物的心理狀態。尚小雲這句西皮慢板,在舒緩的節奏中蘊含著淩厲之聲,這特殊的長拖腔和明顯的頓音,畫出了風蕭霜寒,冷豔襲人和天涯渺遠的意境,顯示了尚派唱腔的獨特風格。
接著四句原板采取斷開的唱法,在“啞笛”中間夾話白,表示乘騎之間的緩緩而行。〔奪頭〕鑼鼓是為了配合雙陽公主與女侍做特別動作和亮相時用的。唱詞和唱腔完全表達了雙陽公主離國撇家一心去救援狄青的心裏狀態。
然後,接流水板,唱腔與節奏隨著人物的動作而加快了。其中“路崎嶇”三個字的腔,關有乘狂馬奔騰於坎坷山路間那種巔簸動蕩之感,顯示了一個巾幗英雄在因難麵前毫無畏懼的神態。
總之,尚派唱腔以剛為主,這也是從人物性格的需要出發而編製的。他的行腔、吐字都有“陽剛”之氣,他的唱腔不拘於一字一腔的雕琢,而是著眼於整體藝術的氣勢,有著所謂“渾厚峭險、滿紙煙雲”的風格特色。而這種風格的形成,是構築在他的優異天賦以及高度凝煉的演唱技巧的基礎之上的,這也可以說是在演唱藝術上刻意創新的結果。
三、文武兼備
尚派的表演藝術除了唱腔上有其特色外,還有其他方麵的特色。尚小雲有個脾氣,在表演方麵越是別人不注意或禾樂意演的地方,他越要加以注意並發揮出他的創造性。
尚派表演藝術的特色首先表現在他的念白清楚,音味醇厚,聽來非常悅耳。戲曲的念白既要上韻,又要配合動作;既要與唱結合,又要和整體藝術風格相統一,所以特別講究。戲曲念白不同於生活中的語言,因為“四聲”變化的緣故而使念白更似一種沒有伴奏的唱。簡小雲的韻白得力於腖德霖,京白得力於王瑤卿。
其次,尚小雲的舞姿別具一格,使人賞心悅目。他的舞姿多種多樣,象《林四娘》中的劍舞,《婕妤當熊》中的扇舞,《摩登伽女》中的西洋舞,《禦碑亭》中的雨中滑步,《失子驚瘋》中的瘋步和水袖以及《昭君出塞》中的邊唱邊舞,都有他自己的特色,跟梅派表演藝術中的輕歌曼舞是截然不同的。
尚派藝術的另一特色是:武打功夫紮實。相對來說,他的武功比其他三大名旦要紮實得多。他的武功不僅由於他早年學過武生的原故,更重要的他吸取別人的長處,特別深受楊小樓的影響。眾所周知,武戲的把子、檔子都有一定的套數,不能亂來。尚小雲在演《湘江會》時,他的招數分明,一絲不拘,亮相也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