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這年舊曆八月二十日,羅公終於與世長辭。

身後事由硯秋一手料理。並自擬挽聯曰:

當年孤子飄零,疇實生成,豈惟末藝微名,胥公所賜;從此長城失恃,自幼懦弱,每念篝燈製曲,無淚可揮。在程硯秋成長的道路上,除了羅公以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王瑤卿先生。王瑤卿是京劇旦角的革新家,他善於因材施教,一生培養了數不盡的旦角人材,京劇四大名旦都得到了他的培養和教導,人們都尊稱他為王老夫子。程硯秋倒嗓以後,他的嗓音起了變化,出現了不合當時青衣唱工規格的“鬼音”。一般人都認為“鬼音沒飯”,也就是說這種嗓音沒有前途了。可是王老夫子卻獨具慧眼,鼓勵他說:“你這種音要是模仿別人就沒飯,要闖就‘有飯’”。後來經過王老夫子的具體幫助和程硯秋的刻苦努力,他原文為“自慊弱”,幼字為本書作者所加。

終於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獨創了自己的唱法,這就是剛柔相濟、低徊婉轉、聞名於世的程腔。

程硯秋在成長過程中還有一種重要因素起著很大作用,那就是他在成名前後有一個深諳戲曲美學的“智囊團”圍繞在他身邊。可以這麼說,四大名旦成名前後,身邊都有一個“智囊團”,沒有“智囊團”的輔助作用,四大名旦是無法成長起來的。這條重要經驗至今仍然有著很深刻的現實意義。從當前中國京劇界的現狀看,各地新秀著實不少。可是他們要冒出來極不容易,冒出來以後,往往得不到進一步培養、鍛煉和提高而半途夭折了的卻大有人在。從1987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的情況看,不少青年京劇演員扮相俊美、嗓音甜潤、表演精湛,大有發展前途,如果這些新秀身邊也有一個“智囊團”根據他們的各自條件,為他們編寫新劇,設計新腔,何愁沒有新的“四大名旦”,新的“四大須生”呢現在再把話拉回來,這些智囊團在政治見解上、審美理想上不斷影響著這些藝術家們,幫助他們攀登藝術美的高峰,使他們成為索劇藝術大師。程硯秋也不例外。程的“智囊團”中的重要成員計有:羅癭公、王瑤卿、金悔廬、翁偶虹等。“智囊團”的重要作用,除了藝術上砌磋外,就是為他編寫新劇本,他們絕不在老戲圈子裏打圈圈,即使上演優秀傳統戲也要新演新唱,給人以新穎之感。羅癭公執筆編寫的劇本有:《龍馬姻緣:K《孔雀屏》、《梨花記》、《紅拂傳》、《風流棒》、《鴛鴦塚》、《青霜劍》等12個;金悔廬編劇的有:《碧玉簪》、《梅妃》、《文姬歸漢》、《沈雲英:K《陳麗卿》、《荒山淚》、《春閨夢》等10個;陳墨香為他編寫了《亡蜀鑒》;翁偁虹為他編寫了《鎖麟囊》、《女兒心》等劇本。這些劇本都經過程硯秋的思考、消化修訂過的,大都具有正義的呼聲,淒慘的冤鳴,和憤怒的控訴,m適合他的演唱。每個劇本的唱腔大都經過他自己的精心設計,雖然是同一板式,可是在不同的劇本中都有不同的創新,即使在同一劇本中也絕不雷同。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程派藝術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跟程硯秋對各種形式的藝術的廣取博采分不開的。他到哪裏演出,就向哪裏的地方戲學習。他在藝術探索上最少保守,他在旦角藝術上作了不少大膽的探索。他雖拜梅蘭芳為師,可是他不走梅的老路子,他主張旦角藝術必須革新,不但主張要向本國藝術行家學習,而且竭力主張艱取外國藝術的精華。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踐自己的藝術主張。他赴歐洲考察時,到過莫斯科、巴黎、柏林、日內瓦、羅馬、威尼斯……他深感西洋古典音樂、交響樂和歌劇中有著豐富的,可以用來充實中國戲曲音樂的養料。他在後來提交南京戲曲學校的《考察報告書》中說國家應以戲曲音樂為一般之教育手段;劇團應實行樂譜製,以協合戲曲音樂在教育政策上的效果;音樂須運用和聲和對位法;逐漸完成以弦樂為主要的音樂;加強與各國戲劇音樂家聯絡,並交換溝通中西戲劇音樂藝術的意見……程硯秋認為:作為一個京劇演員,不能把藝術生活的圈子弄得太狹窄,有機會多聽聽外國的音樂與歌曲是大有好處的。他常說:外國音樂、歌曲中的某些旋律可以按“從容擇優,按需拿來”的原則與方法加以汲取,充實豐富京劇藝術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