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習用科學方法的發音術”
戲曲以唱腔來感染觀眾,這是戲曲美學的重要特征,所以演員f須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用科學的方法來發音,練出一條好嗓,然後才能在戲曲舞台上站穩腳跟。京劇的行當很多,有生、旦、淨、末、醜等等,發音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真、假嗓之分,有悶音、腦音、鼻音、喉音……等各種發音方法。如果用科學方法,就能練出好嗓子。程的發聲,全憑氣息調節,高度控製,為內行所一致推崇,這是他學習了西洋歌曲發聲術的結果。程硯秋在那個相當保守的30年代,就提倡科學方法發音,是很不簡單的。
3.“導演者權力要高於一切”
京劇演出曆來不講究導演,甚至沒有導演的設置,完全由“說戲人”說了算。所謂“說戲”,實質上就是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學生依樣畫胡蘆,往往“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演員對劇情、人物理解不深,舞台演出沒有總體設計觀念,往往帶來很大的局限性。程硯秋看到這一弊病,所以主張“導演者權力要高於一切”!舞台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要提高舞台演出水平,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導演的總指揮,再度創造,怎麼能形成舞台演出的總體觀念。現在,我們認識到導演是創造舞台藝術的引導者、組織者和設計師,猶如軍隊中的指揮員一樣重要。舊時代的戲班子,由於忽視導演的作用,往往隻注重發揮少數名角兒的藝術特長,沒有幫助所有參加演出的演職員,共同來理解劇本、創造形象,組織演出,因此舞台演出效果很難進一步提高。由此,我們不能不讚佩程硯秋的遠見卓識。
4.“逐步完成以弦樂為主的音樂”
戲曲舞台的音樂伴奏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京劇的音樂伴奏有打擊樂器和弦樂。打擊樂器為製造劇情氣氛,提高演員情緒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打擊樂器往往“髙昂有餘,優雅不足”,有時甚至達到“刺耳”的程度,反而起到相反的舞台效果。四大名旦對這方麵都有所改革,值得稱道。他們在演出時,打樂器都比較輕緩,弦樂伴奏除京胡外,又加上京二胡、三弦等樂器,使京劇旦角的演唱更增添了美的色彩。程硯秋大膽提出“逐漸完成以弦樂為主的音樂”的設想,不能不說是他的獨創。京劇的音樂伴奏隨著唱腔設計的革新進行相應的改革,是毫無疑義的,可是如何改革?各家看法頗不一致。有些人主張力求保持亨劇的舊有傳統,以便保存濃厚的“京味”;但也有人主張大量引進西洋樂器進行伴奏,以增加“現代意識”的氣氛。程硯秋主張采取穩步前進的改革方案。他發現歐洲的話劇、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及舞美、燈光、音樂伴奏等等都有不少好東西值得學習借鑒,其中的音樂伴奏尤其值得重視。程硯秋提出的“以弦樂為主”的設想,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盲目崇洋的結果。他從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和國外的考察中,發現弦樂為主的伴奏,最能渲染舞台氣氛。1942年,他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春閨夢》時,沭用小提琴伴奏,結果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舞台藝術是美的藝術,隻有優美動聽的弦樂伴奏,才能使京劇表演藝術和唱腔藝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光靠原有的打擊樂器很難做到這一點。從曆史角度來看,我們不能不說程硯秋的見解是十分高明的。
5.“國家應以戲曲、音樂為一般教育手段”
戲曲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京劇經過200多年的藝術實踐,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戲曲劇種,故有“國劇”之稱。其精湛的藝術,被國際上公認為“藝術王冠上的明珠”。我國京劇團每次出國訪問,都使外國觀眾傾倒,為祖國獲得了極大的榮譽。舊時代一部分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也有戲曲教學內容,有的高等學校還開設戲曲欣賞課,如俞振飛在青年時代曾在暨南大學講授過京昆劇欣賞課;高等學府普遍有業餘京劇社團的組織,各地城市也有“票房”組織經常開展京劇演唱活動。有條件的人家甚至還聘請京劇教師為他們的子女教唱京劇,因此不少青年人從小得到了戲曲的熏陶,對中國的京劇是有相當感情的。古典戲曲的大部分劇情和唱腔對陶冶身心健康,提高文化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程硯秋從歐洲歸來,第一條建議就是“國家應以戲曲、音樂為一般教育手段”,使我們不能不由衷地讚歎他的高瞻遠矚精神。由於曆史的原因,現在不少青年人對f劇缺乏熱情,今天重溫程硯秋這一建議,深感把戲曲作為一般的教育手段普及開去,是何等的迫切與重要。重視程硯秋戲曲美學思想的研究,發揚程硯秋不斷創新精神,學習其“洋為中用”的經驗,豐富他的戲曲美學思想,譜寫新時代新聲,不是挺有現實意義的麼!
6.主張劇目內容要有時代精神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