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 / 3)

戲劇大師田漢把梅蘭芳的藝術喻為“一座戲劇藝術的寶山。”中國藝術大師黃佐臨早在60年代初即著文提出當今世界上存在著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三大表演體係,並作了精辟的論證和比較,最後指出京劇藝術高超之處絕不遜於任何西方戲劇。梅蘭芳體係其實指的就是具有獨特民族傳統風格的中國戲劇藝術體係。

這些中國藝術大師們對梅蘭芳的高度評價,使我們深感研究、繼承和發揚梅派表演藝術和他的戲劇理論,責任是何等重大。

梅蘭芳生前隻出版過一、二兩集由他口述,許姬傳記錄整理的《舞台生活四十年》,1981年又出版了第三集《舞台生活四十年》,這三本書記錄了一些非常珍貴的史料和藝術經驗,然而材料比較另碎,還沒有成為具有完整體係的藝術經驗的學術著作,特別遺憾的是,梅蘭芳在I960年因為拍攝《遊園驚夢》彩色電影而擱下了這部書的寫作任務。1961年因為事務繁忙而病倒了,同年8月8日因心髒病突發,醫治無效,這一顆藝術天地裏的“巨星”殞落了。梅蘭芳生前來不及全部講完他的藝術經驗,這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今天,我們應該建立梅派藝術研究的學術團體,來係統整理、研究他的成長過程和藝術經驗。這必將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藝術財富。北京、上海已分別建立了梅派藝術研究組織,上海還不定期地內部出版《梅訊》小報,由盧文勤任主編,吳迎任副主編,在國內外已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值得高興的是,由中年戲曲評論家徐城北撰寫的第一部研究梅蘭芳的學術著作《梅蘭芳與二十世紀》,已於19%年由北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作者以嶄新的角度,從“梅氏座標圖“梅門藝術譚”、“梅派未來說”三個方麵,比較全麵、係統地論述了梅派藝術與20世紀的關係。但我們從全方位地論述梅蘭芳的表演體係看,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世界文學藝術界對英國濟劇大師莎士比亞已建立了莎學,專門從事莎士比亞全方位的研世界許多國家已建立了莎協組織,每年舉辦學術活動來研究這位戲劇大師。美國莎協團體搞得特別出色,1993年他們在亞特蘭大(ATLANTA)舉辦了第21次年會,與會專家、代表外賓有600餘人,他們既參加討論,又觀看演出,每次都取得豐碩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建立梅學,從事梅蘭芳全方位的研究,已經刻不容綏了。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歲月裏,有更多的梅派劇目演出,更多舉辦梅蘭芳表演體係的學術研討會,並加強研究梅蘭芳著作的出版。德國詩人歌德對莎士比亞研究有一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當我們開展梅學研究的時候,難道不是也有“說不盡的梅蘭芳”的感覺嗎?

如何繼承和發揚梅氏的“藝精而格高,體正而品超”,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做。

如何研究和完善梅蘭芳表演體係,我們也有許多工作要做。

如何攀登和挖掘這個“寶山”,我們更有許多工作要做。

麵對當前我國經濟建設迅速發展,道德麵貌嚴重滑坡的嚴峻現實。我想起了英國有位政治家說過的一名名言:“我們寧肯丟掉一個印度,也不能丟掉莎士比亞”套用他的這句話我們是否可以說:“我們寧肯丟掉卡拉OK,也不能丟掉梅蘭芳有誌於梅派表演藝術和研究的人們,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努力攀登和挖掘這座“寶山’’吧!

【二】委婉細膩的程派藝來

唱必須要有感情。要是四平八穗,即使五音四呼都掌握準確了,還是不行。有的人聽起來唱得也不錯,但是他不是藝米家。要成為一個乞恭家,就要洗一步把詞句的意思、感情,出來,是悲、歡、怒、恨都要表達給觀眾,還要讓他們感到美。

——《程硯秋文集》

一、程派知音知多少

在京劇四大名旦中數程硯秋(1904—1958)年紀最輕,去世也最早,終年才54歲,但在旦角唱腔藝術上獨辟蹊徑,有其非凡的成就。

如果說梅派藝術象牡丹花那樣富麗堂皇,那末,程派藝術卻象秋菊那樣深沉婉約。他們兩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在藝術上他們異曲同工,各有其妙。生活中有的人特愛牡丹,有的人特愛秋菊,但並不以牡丹否定秋菊,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京劇愛好者中的程派知音數量相當可觀,由於程派唱腔的委婉細膩,富於感情色彩,特別受到高層次知識分子的激賞。這可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1987年《程硯秋唱腔集》在上海出版時,由於發行部門對印數估計不足,初版隻印了1600本,因此出版以後馬上一搶而空,不少國內外程迷,為得到這本唱腔集,到處托人購買,有的甚至願意出高價購買,簡直成了少有的“搶手貨”。又如程派弟子李世濟前幾年去香港演出程派名劇,十分轟動。美藉華人中的程迷特地從西方飛到東方來觀看,看了以後,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