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在美國播下的京劇種子,經過半個世紀,如今已經開花結果。當今的美國大地,既有美國血統的洋梅迷,也有中國血統的華裔梅迷。梅派票友和研究梅派藝術的組織已經為數不少。1979年梅派票友賈麗妮女士在美國組織了“梅蘭芳藝術研究社”她與誌同道合的友人在這裏切磋梅藝,收集梅派京劇藝術資料,還克服種種困難舉行梅派劇目演出活動。我們相信今後的梅派知音會越來越多,梅派藝術這朵鮮花將在這塊美利堅大地上開放得更加鮮豔奪目。
3.首次訪蘇
1935年3月,梅蘭芳應前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率領劇團赴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進行訪問演出。原計劃在莫斯科演出5場,列寧格勒演出3場。後因各界人士的要求,在莫期科演出6場,在列寧格勒演出8場,後又在莫斯科加告別演出一場。演出劇目有《打漁殺家》、《汾河灣》、《宇宙鋒》、《虹霓關》、《剌虎》、《貴妃醉酒》、《紅線盜盒》、《西施》、《麻姑獻壽》、《木蘭從軍》、《思凡》、《抗金兵》等。他的演出受到了前蘇聯人民的熱烈歡迎,謝幕多達18次,是劇院演出史上的破天荒。他們認為梅蘭芳的演出“應視為蘇中兩國文化交流新的裏程碑。”
梅蘭芳訪蘇的另一收獲是和前蘇聯著名藝術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柯、梅耶荷德和愛森斯坦的會見。他們觀看了梅蘭芳的演出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前蘇聯電影藝術家、導演愛森斯坦認為:400年來中國戲曲的現實主義,比日本歌舞伎較為純粹些,所以它影響蘇俄現代戲劇的譖能性很大。”在一次聯歡會上,他熱情洋溢地說道:“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劇藝術,可供蘇聯電影界借鑒。”在另一次座談會上,他又指出:“傳統的中國京劇必須保存和發展,因為他是中國戲劇藝術的基礎,我們必須研究和分析,將它的規律係統加以整理,這是學者和戲劇界的寶貴事業。”以後他為梅蘭芳拍攝了電影《虹霓關》對槍場麵,並撰寫了《梨園仙子》一書,熱情評價梅蘭芳和中國的戲曲藝術。
另一位戲劇大師梅耶荷德觀看了梅的演出以後,深受啟發,因而重排了由他執導的話劇《聰明誤》,並在說明書裏寫上“獻給梅蘭芳”。
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了梅的演出,對揭的手的表演特別讚賞,還為此和梅蘭芳進行了交談。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也觀看了梅的演出,並聽了梅關於中國戲曲的學術報告,大為讚賞。他對《打漁殺家》中行船表演尤為稱讚。他從梅的表演中得到啟發,撰寫了《論中國戲曲與間離效果》一書。在書中他興奮地指出他多年來追求而尚未達到的藝術境界,卻在梅蘭芳的表演藝術中找到了。因此可以說,中國的京劇藝術無疑影響了布萊希特表演體係的形成。
總之,梅蘭芳的三國之行,為在海外傳播京劇藝術作了開路先鋒,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新中國建立以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京劇在更大範圍內向各國流傳開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京劇在哪裏演出,哪裏就引起轟動,掀起陣陣京劇熱。”中國的京劇藝術在世界藝苑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任何國家民族的藝術無法取代的。世界需要了解京劇藝術,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1990年10月貴州英語京劇實驗劇組到北京參加了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藝術節,演出了英語京劇《打瓜緣》,引起中外觀眾的極大興趣,受到歡迎和稱許。他們的大膽嚐試應該受到鼓勵。1993年秋,在北京首次舉辦的國際京劇票友電視大獎賽,不少洋人也粉墨登場參賽了。那位英國票友演唱的《下山》,使我大開眼畀。他扮演的小和尚可謂別開生麵,他又唱又舞,功夫著實不錯。光就他的“光頭”和念珠的舞動來看,你能不為他熱愛京劇藝術的精神所感動嗎?在新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們的京劇藝術必須跨出中華大地走向世界,為世界文化寶庫增光添輝,為人類的精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結語:建立梅學刻不容緩
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在《梅蘭芳唱腔集》中題辭讚美梅蘭芳說:“畹華梅氏藝精而格高,體正而品超,此所以海內外尋聲按律者,無不奉為圭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