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1924年,梅蘭芳再次東渡日本,在東京帝國劇場演出15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以後又在大阪、京都演出6場,同樣受到熱烈的歡迎。第二次訪日共演出10出戲:《紅線盜盒》、《貴妃醉酒》、《虹霓關》、《廉錦楓》、《麻姑獻壽》、《審頭剌湯》、《奇雙會》、《禦碑亭》、《黛玉葬花》和《洛神》。這些劇目充分發揮了梅蘭芳的青衣、花旦、刀馬旦等各個行當的特長,使日本劇藝界人士無不對他讚美不已。

兩次訪日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日本評論界和觀眾,一致認為京劇具有形式美和象征美。比寫實的戲劇更帶有本質性,這無疑是非常中肯的評論。其次,京劇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的簡單道具,可以表演無限廣闊的空間,給日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日本評論家落吐庵如此評論說:“我看了梅劇,覺得不用布景是無所謂的,不用布景卻能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有時效果也挺好。”開始時梅蘭芳和他的合作夥伴擔心對他的唱腔,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審美情趣不一樣,是否能被日本觀眾欣賞呢?藝術實踐的結果,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g本觀眾能夠欣賞優美的梅腔。文藝界的人士稱讚他“嗓音玲瓏透切,音質和音量都很鮮明……”自始至終一點兒凝滯枯澀也沒有,而且同音樂配合得相當和諧,有一種使觀眾感到悅耳的本領,真令人佩眼對於梅蘭芳舞蹈,他們也十分喜愛。有的評論家讚揚說:“他舞天女之舞時的步子、腰身、手勢都很纖柔細膩,翩躚地走路的場麵很自然,人們看到這個地方,隻覺得天女走在雲端,不勝感歎梅氏的技藝真是巧奪天工。”第二次訪日時,大阪市小阪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了《紅線盜盒》、《廉錦楓》和《虹霓關》三劇的片斷,在各地放映、日本蓄音器商會為他錄製了5張唱片出售,影響全日本。

總之,這兩次訪日的最大成功是使梅蘭芳樹立了信心,覺得京劇藝術是可以被海外觀眾接受的,海外評論家和觀眾對京劇藝術的評論,不是外行話,而是言之有理的。

梅蘭芳第三次訪日是在建國以後。1956年以梅蘭芳、歐陽予倩為首的“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作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訪問演出,使日本人民進一步了解梅蘭芳的藝術是真、善、美的化身。日本新聞界認為,中國京劇訪日代表團的演出是“60年來轟動日本戲劇界的大事”,稱讚京劇是“名副其實地取得了世界戲劇的地位。”日本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日本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島健藏對這次演出很滿意,他認為京劇具有民族持色,因而顯示出京劇的藝術價值。他深有體會地說:“藝術是各國人民固有的文化,同時,它又能越出國境,把各國人民的心聯在一起,看不到這一點,一味遷就,就失去了民族特色和藝術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藝術價值”。梅蘭芳通過這次訪問演出,強調京劇是一種唱功、道白、表演和武功融合為一的藝術,如果我們怕外國觀眾不懂唱功,就把唱去掉,怕他們不懂道白,就把道曰去掉,怕他們不懂表情,又把表情去掉,剩下的就隻有武功,結果就成日本有些觀眾所說的“雜技了。”

2.一次訪美

梅蘭芳於1929年末率領劇團遠渡重洋訪問美國。先後在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肌、聖地亞哥、西雅圖、植香山等城市演出了72天。這真是一次空前的演出,在中國京劇史上應該占據輝煌的篇章。

訪美成果之一:使美國人民大開眼界,破除了西方人對中菌戲劇所持的錯誤觀點。

原先西方人錯誤地認為:“中國劇場依然停留在它的嬰兒期”、“中國戲劇內容過於簡單、缺乏深度。”等等。等到觀看了梅蘭芳的演出以後,美國人民大為震驚,世界上竟有如此美不勝收的藝術,他們簡直驚呆了。梅蘭芳的訪美演出活動,不僅轟動了美國,也震動了世界劇壇。當時美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司徒克·揚(StardYoung)的評論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在評論文章中寫道:“在一個屬於古老民族的傳統藝術和一個被他們的人民承認為偉大的藝術家麵前,我們大多數觀眾必定會感到謙卑,梅蘭芳的表演使我們足以感到這是本季度戲劇的最高峰,也是自愛麗奧諾拉·杜絲(EleonoraDuse,意大利著名女演員,在國際上頗有澎響)的訪問和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契訶夫戲劇以後任何一個戲劇季節裏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