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梅蘭芳介紹她跟譚富英搭班演出。她的精湛演出,受到譚富英極大的賞識,並將她收為義女。顧正秋聽從梅先生的教導,沒有死學一派。她博采眾長,在保持傳統特色之中尋求新的突破,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顧正秋有這樣的特殊本領,不論梅派、尚派、P派、荀派、張派,到了她手裏,都能轉化為“顧腔”,受到了觀眾高度的評價。例如她演唱的程派名劇《鎖麟囊》,她在字字腔腔上並非全仿程,而是以自已的嗓音特色來表演,聽來自成一格。有一年,顧正秋在台北三軍托兒所公演《鎖麟囊》,台下擁擠著最忠實的“站票”觀眾。其中不少觀眾讚美說:“人家這才唱的是戲,200塊一張的黃牛票,不冤!”
顧正秋傑出的藝術成就,在台灣全島是一致公認的。她從不驕傲,雖然早就結束了舞台生涯,可是觀眾還時常懷念著她。有一年,台灣《征信新聞報》想請顧寫一篇類似自傳性質的文章。顧正秋謙遜地說,敘述的素材由她口述,希望報社邀請一位懂得京劇藝術、熟習劇場掌故的作家來執筆。她謙虛的說她自己是個平庸的舞台演員,不是傳奇性人物,生活平凡,沒什麼可傳的,她隻能把學習過程和舞台體驗談一談。由於她在二十幾歲時便退出舞台,她認為表演技藝還沒能達到理想境界,對於傳統舞台藝術的內涵精義,認識也嫌不夠,希望擔任執筆的作家,盡量用自己的意見來批判她的“劇藝見識”和“舞台成就”,這樣做法,也許這部書還略具舞台工作者的參考價值。
聽她這席話,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了梅大師的謙遜美德。“言教不如身教”,梅門弟子中象顧正秋那樣具有謙遜美德的人,為數是不少的。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有幾句名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庶眾,故能明其德。”一個偉大的人物,隻有從多方麵吸取教益,充實自己,才能有所成就。藝術大師梅蘭芳是深通這一真理的,所以成了流芳百世的梅蘭芳!
五、放眼世界走天下
縱觀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高瞻遠矚,都有廣闊的胸懷。他們從不局限於自己的本國、本鄉、本土,而是走出國門,要去看看外麵廣大的世界。同時也要把自己的文學作品、藝術創作傳播到海外去,一方麵尋求知音,一方麵也要讓他們享受美好的文學藝術。因為他們認為,一切美好的文學藝術都是世界的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的。
梅蘭芳藝術大師同樣具有廣闊的胸襟,在中國京劇史上他第一個把京劇藝術帶到海外去,這是前輩藝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四大名旦中,他一馬當先,敢於把最美的京劇藝術展現在外國人麵前。程硯秋隻是到歐洲去考察了一番外國的演劇情況。荀慧生和尚小雲都沒有出國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也沒有機會使他們的藝術讓外國朋友觀賞,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梅蘭芳無疑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一生三次訪問日本(1919、1924、1956),二次訪問前蘇聯(1935、1952),一次訪問美國(1929年末)。他出訪的目的有二:一是把美妙的京劇藝術介紹給海外觀眾,不但在那裏播下友誼的種子,同時也播下京劇種子。二是學習、借鑒外國戲劇中有益的東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藝術。
1、三次訪日
梅蘭芳25歲時,他的名聲已經遠播海外,幾個國家爭相聘請他去演出。他和智囊團人物商議的結果.決紀先去日本演出,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日本國是我們的近鄰,也屬於東方民族,在文化傳統上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他也考慮到中國古典戲劇在日本更易讓觀眾接受,同吋,他打算趁此機會觀摩一下日本的歌舞伎和瑤曲。1919年4月他率領劇團離京赴日,同行的演職員有姚玉芙、薑妙香、高慶奎、貫大元、芙蓉草、董玉琳、何喜春、陶玉芝、金毓樓等40餘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演出。據馬寶銘的《梅蘭芳首次東渡紀實》所載,梅劇團於4月24日到達日本,開始數天,梅蘭芳先觀看日本的戲劇《茨木》和《一之穀》兩劇,以後又觀看日本的歌舞伎演出和名演員中村歌右衛門(名青衣)演出的《雞娘》,並和日本的戲劇家、演員會麵。5月1日,開始連續5天演出《天女散花》;5月6日,開始演出《禦碑亭》。5月8日,梅蘭芳作“中日戲劇之異點”的演說。梅劇團在日本的演出方式比較特別。不是專場演出,而是和日本歌舞伎同台演出,讓觀眾在比較欣賞兩國藝術的特點中,從而得到更高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