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3 / 3)

畫家對梅蘭芳的人品都有很高的評價《如漫畫家、作家、翻譯家豐子愷先生在他的遺作《關於梅蘭芳》·—文中,詳細記錄了他和梅的交往過程。這是一篇很有感情色彩的回憶文章。即使在見《戲文》,文革期間,豐子愷依然敢於和他的親友暢談梅蘭芳,表現了豐先生的節操,文章的小標題有:迷梅、初訪梅、再訪梅、贈梅、悼梅、評梅、護梅。他在“評梅”一節中如此評價梅蘭芳:“梅蘭芳的藝術,也許當今和後世還會有不少,但我對他的敬佩和欽佩,是不能以別人代替的。一個‘戲子’,如此有骨氣,敢麵對困苦和壓迫而堅持節操,難道當今後世還不可以效法嗎?”

6.關心弟子,愛惜人才

梅門弟子究竟有多少,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如果把私淑弟子計算在內,數目一定相當可觀。過去的藝術界人士思想相當保守,“藝不輕傳”,這是他們的老皇曆,即使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有時還要“留一手”。梅蘭芳胸懷博大,願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的子女和弟子。梅門弟子如何受到梅蘭芳大師的關懷和指導,如果收集起來,可以編成一本厚書。我這裏隻能舉出幾個頗有代表性的例子。

先說嫡傳弟子梅葆玖。梅蘭芳有九個子女,葆玖排行第九,是梅蘭芳最小的兒子,也是梅認為最有條件繼承他的事業的接班人。梅蘭芳教子有方是人人稱道的。梅葆玖在《德藝繼世忠厚傳家》一文中,向訪問者談到了自己的學藝經過和感受。歸結起來有以下幾條:

(1)練好基本功:葆玖9歲開始學戲,梅請來王幼卿先生教他學《玉堂春》、《三娘教子》、《祭塔》、《祭江》、《大保國》、《二進宮》等青衣戲,讓他奠定王(瑤卿)派基礎。同時又請昆曲名家朱傳茗先生教他昆腔戲《斷橋》、《思凡》、《遊園驚夢:K《刺虎》、《奇雙會》等。隨後又請朱琴心先生教他花旦戲,請陶玉芝先生教他武旦戲,以後又請薑妙香、茹富蘭教他小生戲,請徐元珊先生教他武功。

(2)多學多演:梅蘭芳主張學習的麵要廣一些。他認為京劇演員沒有昆曲底子不行,文戲演員沒有武功不行,旦角演員沒有小生的功夫也不行。等葆玖學有基礎,然後再讓他學梅派戲,並帶他同台演出,如此循序漸進,多參加藝術實踐,才能使葆玖較快地成長起來。為了擴大葆玖的視野,還讓他的子女聽意大利的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欣賞蘇聯烏蘭諾娃的芭蕾舞,閱讀欣賞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詩歌。這些藝術上的薰陶,對葆玖塑造舞台形象都大有裨益。

(3)“嚴”、“慈”結合:梅蘭芳教子甚嚴,在藝術要求上,決不馬虎。但他的“嚴”不是“嚴厲”使人害怕,而是嚴格要求。如一個動作學不好,他會從幾個角度啟發葆玖,讓他自己去琢磨,決不實施打罵教育。葆玖、葆月都深感“跟父親學戲,不害怕,容易學進去,心裏也總是輕鬆愉快的。這是一種很科學的教學方法。”

如今葆玖的梅派藝術已經相當成熟,他的演出格調已大有其父的大家風範了。他已經深刻領會到梅蘭芳的藝術是集音樂、舞蹈、美術、文學、戲劇美學等各門藝術於一身的總體表現,是相當深奧的。葆玖的藝術成就不能不歸功於其父的教子有方。我們衷心期待葆玖能源源本本接受梅蘭芳的豐富遺產。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創建新的梅派藝術。

至於其他梅門弟子,梅蘭芳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搞一律化。他愛才如命,一旦發現好的苗子,必然傾心相授。現舉兩例,說明如下:

(1)沈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