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外國人的意見又是怎樣呢?
外國人提意見很容易說一些外行話,可是,梅也能夠認真聽取,擇善而從。如印度詩人泰戈爾看了梅演出的《洛神》以後,對“川上之會”一場的布景提出了意見,泰戈爾認為這個美麗的神話劇,應該從各方麵來體現偉大詩人的想象力,而現在使用的布景顯得平淡,他建議道:“色彩宜用紅、綠、黃、黑、紫等重色,創作出人間不經見的奇峰、怪石、瑤草、琪花,並勾勒金銀線框來烘托神話氣氛”。梅接受了泰翁的意見,重新設計了那幕布景,果然取得可喜的效果,此後就一直沿用下來。
象以上這類例子是屢見不鮮的,他從不以藝術大師自居。他結交了許多朋友,除了許姬傳兄弟,他還有許多外界的朋友,如戲劇家、文學家、畫家、考據學家、雕刻家、新聞記者,他深有感觸地說過這樣的話:“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教育我,培植我,鼓勵我,支持我,這些人都是具有不同的性格,獨特的天才,為我作了種種的設計,無微不至。我得到了他們的啟示和指導,使我藝術一天天豐富起來,這都是我不能忘記的。”梅蘭芳一生有不少“一字師”。他講過一句名言:“善於學習,人皆可師。”他這種虛懷若穀的精神,在當今是更值得提倡的。
4.行相親
“同行相忌”似乎是演劇界常見的現象。“老子天下第一”,瞧不起別人,這也是普遍現象。更惡劣的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得“紅眼病”,希望對方倒黴,甚至造謠誹謗,無所不用其極;更可怕的,還有用卑劣手段製造毀容事件,甚至置人於死地。梅蘭芳卻始終保持“同行相親”的精神,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品德。他早年成名以後反串小生跟程硯秋(飾丫環)、尚小雲(飾東方氏)同台演出過《虹霓關》。以後四大名旦齊名時,他還和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小翠花、王幼卿同台演出《六五花洞》,這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梅還虛心學習其他旦角的唱腔藝術來豐富自己一國畫大師吳昌碩80大壽時,梅和荀慧生前去拜壽,吳昌碩酷愛京劇藝術,他親自點戲要梅、荀同台演出,當時梅唱了荀派名劇《拾玉鐲》,荀唱了梅派拿手好戲《麻姑獻壽》和《審頭刺湯》,成為藝壇佳話。
還有一段佳話也表稞了梅的人品美。程硯秋早年曾拜梅為師,那時程尚未成名,梅每晚演出都要留一張好票讓程去觀摩學習,後來程根據自身的條件,創造了別具一格的程派藝術。梅從不在人前炫耀與程的師徒關係,而是很看重程的才華。從此,梅、程兩派藝術,交映增輝。1947年,他們二人一度同在上海演出,梅在前一天都要問清程次晚演出何劇目,他演出的劇目決不跟程重複。在票價上也盡量不超過程。梅蘭芳還在程硯秋逝世一周年之際,寫文追憶硯秋的藝術成就。他讚揚“硯秋不但演技已達上乘,更值得提出的是他能進入角色,分析人物,把生活環境中自己的體驗,總結出重點的材料來,儲藏在記憶中,遇到和劇中人有共同點的時候充分發揮出來,就抓住了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這是現實主義的表演法則,也是青年演員應當向他學習的。”這兩位藝術大師友好情誼在藝術界傳為美談。
由於梅蘭芳謙遜美德的影響,四大名旦之間不是相互妒忌,相互拆台,而是相互合作,相互學習,開展友誼競賽,更為戲劇界樹立了良好的風範。他們四人曾合攝過一張便裝照,已成為珍貴的紀念照。他們四人共同為長城唱片公司灌製了一張《五花洞》的唱片,這本身就體現了他們之間的合作精神。那四句西皮慢板,誰唱第一句,誰唱第二句,誰唱第三句,誰唱第四句,是很費周折安排的。如果沒有相互謙讓的精神,根本不可能灌製成功的。他們在藝術上是競爭對手,而不是敵手。他們在京劇舞台上開展競賽,博得許多行家和觀眾的好評。20年代以後,他們競相編排新戲,各自創演了一出“紅”字為首的劇目,梅氏創演了《紅線盜盒》、程氏創演了《紅拂傳》、尚氏創演了《紅綃》、荀氏創演了《紅娘》。以後,他們各自又演出以“劍”字為尾的劇目。梅氏演《一口劍》、程氏演《青霜劍》、尚氏演《峨嵋劍》、荀氏演《鴛鴦劍》。此外,他們還各自排出了一出帶有旦角反串小生情節的戲。梅氏有《木蘭從軍》、程氏有《聶隱娘》、尚氏有《珍珠扇》、荀氏有《荀灌娘》,形成了傳誦一時的《四紅》、《四口劍》、《四反串》的豐富劇目。以梅蘭芳為首的這四位藝術大師在藝術上的友誼競賽,在中國京劇發展史上已成為“同行相親”的楷模。
5.廣的文化修養
梅蘭芳的人品美和他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有關。他雖然沒有經過係統的學校教育的培養,然而他虛心好學,琴、棋、書、畫除棋藝外樣樣精通。他身旁的智囊團裏的人物都是飽學之士,他從眾多博學多才的師友中間吸取了許多知識和智慧。他的書法清秀,他的國畫秀麗。他姓梅又愛梅,他愛梅又畫梅。他畫的梅花、仕女畫跟他的京劇藝術一樣是美的結晶。他最早隨王夢白先生學畫,他認識的畫家有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藹士、陳半丁、齊白石、吳昌碩、豐子愷等。梅蘭芳跟吳昌碩、齊白石交往很深。梅從學中國畫中體會到中國傳統畫裏那種虛與實、簡與繁、疏與密的關係,和戲曲舞台的構圖有密切聯係。繪畫對他的表演、化妝、布景等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如《生死恨》中韓玉娘“夜訴”一場,隻用了幾件簡單的道具:一架紡車、兩把椅子、一張桌子、一盞油燈。淒清的電光打到韓玉娘身穿的“富貴衣”上,更顯出她身世淒涼的環境。這堂布景的設計,就是梅蘭芳從一張舊畫《寒燈課子》圖的意境中琢磨出來的。他興趣廣泛,喜歡集郵,也學過英語,他多才多藝,不但能歌善舞,也會拉琴。他早年跟餘叔岩合作(打鼓),在國劇學會演奏過“夜深沉”的京劇曲牌。他喜愛小動物,養過鴿子,使他的眼睛顧盼有神。為了一隻心愛的貓的死亡,他會終日鬱鬱寡歡。如今的梅葆玖也喜歡小動物,如果你有機會訪問梅家,他家的兩隻小叭兒狗會把你從大門口迎進客廳,還會搖頭擺尾地在你身邊轉個不停,表示熱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