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中東各國的情況都顯示出,一個領袖或者老國王到達了晚年之後,都存在著一個交班與接班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好了,再邑保一段時日的國泰民安。若是處理不好,就會爆發內亂,給國家和人民大眾帶來災難。
如果總結這些國家的各種各樣情況,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以下幾條共同的特點:1.老王在傳位時的思考,傳子比傳弟更放心一些,侯賽因、阿薩德、薩達姆都是如此做的。這可以從遺傳基因的相同性方麵得到解釋。
2.在傳子過程中,由於國王年老多病多疑,加上眾王妃在背後的相互攻擊與挑唆,以及兒子們的飛揚跋扈的表現,老王的決心都是在搖擺不定之中。一會兒任命甲為王儲,一會兒又廢去甲任命乙為王儲,以致到國王臨死時還是猶豫不決。
3.稍微果決的國王,如約旦國王侯賽因,在臨死時痛下決心,完成了換代工作,致使國家得以安定;下不了決心或來不及下決心就去世的國王,難免會把這個撓頭的問題遺留下來,而遺留下這個問題,也等於遺留下一個使國家動亂的因素。4.而一般來說,不管是國家領導人,還是一個億萬幾十億萬富翁的家族,都對這個接班的問題處理不好。其原因是:國王因年老多病又多疑,他自己老是處於反複變化之中,而王弟或國王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而鬥爭加劇,情況一夕數變。再加上夫人(王妃)們的參與,王妃們的家族參與與大臣們的好惡傾向,互相拉幫結派,設計暗害對方,甚至還包括國外勢力如美國的插手,使這一段的鬥爭呈現了極其多變的複雜性。也許任何一個國王到了這時,都會被各種傳言、消息、“證據”所迷惑,變得沒有主見起來。
那麼,身處於這一段之中的這些顯赫人物們,應當如何做才好呢?
漢武帝與鹹豐皇帝誰對誰錯。
每個皇帝都想要讓自己死後繼承人的江山長治久安,也想要立一個自己十分滿意的接班人。這個接班人不但能體現他的整個思想與意誌,繼承他既定的方針、路線,最好還是他血脈的延續。
不過,許多皇帝往往是最後一個環節處理不好,盡管願望還是好的,但實際卻給後世留下了無窮的後患。
我們可以把清朝的鹹豐皇帝和漢武帝做一個比較。清朝鹹豐皇帝的例子:鹹豐皇帝得的是癆損病,身體一天天瘦弱,精神一天天委頓,他感覺到自己活不長了。在病中,他暗暗留意懿貴妃的舉動,覺得貴妃仗著自己將來可以做太後,便漸漸有些跋扈起來;有時甚至和孝貞後對口,不肯相讓,有時外麵奏章送進來,貴妃便不和孝貞後商量,競獨自獨斷地批發出去。鹹豐心想這個懿貴妃將來是個了不得的人,膽大心狠,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心中開始對她十分不滿。覷著懿貴妃不在的時候,便將肅順召到床前來說道:“懿貴妃十分跋扈,留此人在世,將來必是皇家的大害,朕打算趁朕未死以前,賜她一死,除了宮中的大禍。”肅順聽了嚇得趴在地上說不出話來。鹹豐見肅順不表態,停了一會兒說:“不然,朕留下遺詔,朕死後,便將懿貴妃殉,葬。”孝貞後是個心慈的人,覺得懿貴妃甚是可憐,反倒替她求情:“懿貴妃生有皇子,母以子貴,萬歲便格外開恩,饒她一二。萬歲若賜她一死,將來皇子繼位,追念生母,叫他何以為人?”孝貞皇後聲淚俱下,連鹹豐也感動了,便說:“朕如今看在皇後麵上,饒她一死;但是這懿貴妃是陰險刁鑽的人,朕死以後,無人可以治得住她,朕如今須寫下遣詔,使她不敢放肆。”說著,便竭力支撐著從床上坐起來,命肅順拿過筆硯來,就在床上寫下遺詔。道:谘孝貞皇太後:懿貴妃援母以子貴之義,不得不尊為太後,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當專決。彼果安分無過,當始終曲予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將朕此旨宣示,立即誅死,以杜後患。欽此。
寫畢,叫皇後在詔書上寫下名字,又叫肅順也寫下名字;便交給孝貞後收下。那孝貞正要收藏,忽然又交還皇上,奏稱:“這詔書也傳示外臣,請恭親王來此,寫上名字;將來萬一有事,也得內外相應。”皇上聽了皇後的話,也說得不錯;便一麵下諭傳恭親王火速趕赴行在,一麵暫時把這遺詔收藏在枕邊。
誰知懿貴妃的宮廷勢力已經養成,不但崔總管已經是她的心腹,而且李蓮英也被收買,要想偷皇上的遺詔。最後雖然沒有被偷去,但皇帝死後,肅順一幫遭到了懿貴妃的毒手,孝貞皇太後也因心慈手軟,被懿貴妃害死。清宮從此開始了由這位懿貴妃垂簾聽政的時代。
這位懿貴妃就是我們後來稱為西太後的慈禧太後,那位孝貞皇太後就是東宮太後慈安。我們當然不能把清朝的衰亡和朝政的腐敗都歸罪於這個慈禧,但是慈禧掌權的48年裏,實在是沒有幹多少有益於中國人民的好事。
鹹豐皇帝並不是沒有看透懿貴妃的用心,也不是沒有采取措施,但他,包括肅順與孝貞皇後在內,都是一些心慈手軟的人,沒有把後事處理果斷、利索,以至於留下了無窮的後患。漢武帝的例子:公元前88年,漢武帝劉徹已經年老,封太子的問題早就擺到了他的麵前。
燕王劉旦,自以為依長幼順序,應封為太子。因而上書要求到長安充當宮廷侍衛。劉徹大怒,把呈遞報告的燕國使臣,在未央宮北門下斬首。此時,劉旦又被有關部門指控藏匿政府通緝的逃犯。劉徹下令削去良鄉(北京市房山縣)、安次(河北安次縣)、文安(河北文安縣)等三個縣。
劉徹對劉旦厭惡。劉旦十分聰明,口才又好,學問也很淵博。他弟弟廣陵王劉胥,性情勇敢而體格強壯,但二人的行為都不善良,不斷違反國家法紀。所以,劉徹不考慮讓他們當繼承人。
這時,鉤弋夫人李氏生的兒子劉弗陵,年才數歲,身體長得很壯,聰明非常。劉徹年老,對這位幼兒,十分疼愛,有意封他為太子。但考慮到他年紀太小,而母親又年紀太輕,一直猶豫不決。希望物色有威望有能力的大臣,作為輔佐。在所有高級官員中,認為隻有禦車總監(奉車都尉)、高級國務官霍光(霍去病的異母弟弟),忠實厚重,可以擔任大事。於是教禁宮侍從畫一張“姬旦懷抱姬誦接受各封國國君朝見圖”,賞賜給霍光。
在解決輔佐問題之後,劉徹決定鏟除他心愛的年輕美麗的小妻子。時機迅速來臨,有一天,劉徹找了一個理由,忽然對鉤弋夫人大發雷霆,鉤弋夫人再也想不到一向百般恩愛的老丈夫,會如此凶悍,急忙脫下頭上首飾,向劉徹請求寬恕。但她絕沒有想到他會殺她,直到劉徹吩咐他的左右:“拉出去,送進宮廷監獄。”她才發現事態嚴重,在走到門口時,她回過頭來向劉徹乞求,劉徹說,“快走,你不能活下去。”鉤弋夫人遂在中被處決。劉徹也知道他的這項暴行,將引起震動,必須解釋。他閑坐的時候,問左右隨從:“外界有什麼批評?”左右刪說:“人們奇怪的是,已經封他的兒子當太子,為什麼要殺他的母親?”劉徹說:“我所做的,你們這些晚輩笨蛋,不可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自古以來,國家所以混亂,都由於君王年紀太小,而母親卻青春正盛。這位年輕的女主人一旦大權在握,會桀驁不馴,做出淫亂的事,沒有人能克製她。你們沒有看到呂雉的榜樣?所以不得不先下手把她除掉。”
以上兩則例子的共同點是每一個國王都很注意自己死後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於影響國家安定的因素都欲除之而放心。不過,他們是否能達到目的,就完全不一樣了。鹹豐皇帝想除而未除,他死後釀成了後患。而漢武帝不愧是一代英明之主,說殺掉鉤弋夫人就毫不留情地把她殺掉,讓我們讀罷都為那鉤弋夫人痛惜。
鉤弋夫人不像懿貴妃,她沒有露出什麼惡跡。如若她活著,漢武帝死後劉弗陵即位,她會成為一個明達事理的好太後,還是會成為呂後、慈禧那樣的人物,還在兩說之問。我們可以把懿貴妃這種情況稱為“已顯示的危機因素”,把鉤弋夫人的這種情況稱為“未顯示的不確定因素”,漢武帝把可能造成危害的不確定因素都加以剔除了,說明他的防患於未然的警惕性是何等地高。
以上引錄的,不過是《資治通鑒》中的材料,並不是文學性著作,這裏麵幹巴巴的沒有任何描寫和想象。我們猜想這位鉤弋夫人既年輕又漂亮,而且劉徹又十分喜愛劉弗陵這個小兒子,那麼他對這位夫人是疼愛有加的,現在要殺她,又沒有理由,當鉤弋夫人被左右抓住,帶出門去,她含淚回首,再求武帝饒恕時那種楚楚可憐的姿態,就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動心動情,對鉤弋夫人加以赦免的。而偏偏這個漢武帝是毫不動心,咬緊牙關,板著臉兒,仍然堅持把她打入監獄。事後我伊猜想鉤弋夫人也一定千方百計為保自己的生命而托人上達武帝求情,結果劉徹仍沒有動搖,堅持把她殺掉了。這份決一已和果決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了。正如漢武帝最後對左右說的話,道出了他其實不是意氣用事,而是深思熟慮的一叩設想。就憑他這一個做法和想法,不考慮其他,我們也能說幹確是一位極不簡單的千古大帝。因為,我們可以從中國的三皇五帝說到中國的近代,從外國的希臘、埃及、羅馬說到今天的發達資本主義的國家,夫人鬧事,皇太後幹政,夫人與總績先生不和,同床異夢這類事太多太多,而一般地說,這個領袖所以能當上一國元首,說明他能指揮千軍萬馬,能打敗其他貰派政敵,是位無敵的英雄人物。而往往這些英雄漢子們,獨獨對自己身邊鬧事的夫人、母後沒有絲毫辦法,最後他們都一一敗在溫柔鄉裏、黑甜夢中、石榴裙下。而他們這最後一敗,叉往往抵過他們前麵的十次勝利,即這個負的1超過了前麵能正10,使他們的偉績和對他們的定評都打了大大的折扣,幣他們留給一個國家的後遺症,則比他們的名聲還要不可比找地嚴重得多。
從這個意義上講,漢武帝是太英明不過了。也許有許爹人不會同意這一種看法,那麼我們再看一看結果。
讓懿貴妃養成氣候的後果是不需要我們再說的,現在屯視台正在播放《戊戌風雲》,看一看慈禧的表演我們就明白了中國近代的落後與挨打與這位太後大有關係。而漢武帝的舅後事呢?劉弗陵8歲當太子,後來武帝死後,他登上皇帝位是為第七任皇帝昭帝,的確是一位好皇帝。可惜的是21歲就死了,沒有長命。新換上來的劉賀不爭氣,霍光就將他摘換,換成了劉詢這位雖是皇族世家卻是平民出身的皇帝,稱為漢宣帝,這個漢宣帝勤政愛民是出了名的。這一段時期,是漢朝的最好時期之一。由此可見,漢朝的江山得以穩固,同漢武帝任用霍光輔佐,為後代皇帝鋪平坦途大有關係。
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一個皇帝、領袖,如果要處理後事,就應當把後事處理得幹脆果決一點,不要失掉理智而隻憑感情用事,在感情的搖擺中來回晃蕩。
當兩種勢力正在那裏勢均力敵地爭鬥時,這個領袖一定要對一邊扶勢,對另一邊削勢,削到另一邊無法與之抗衡為止。
我們看到,在默克多家族中,默克多是喜歡他的兒子的,有意將繼承權交給他的兒子,並且將兒子拉克倫吸收進入了新聞公司的董事會。這一舉動,實際上就是在兒子這邊加了一個1的砝碼。但是他並沒對自己的女兒這邊削權,把她的勢力減1再減1,加上他又搭上了一個有魅力的中國女人溫迪·鄧,無意中又給這個女人加了一個1甚至兩個1,如此下去,他的公司將會成為伊麗莎白、拉克倫、溫迪·鄧三足鼎立的爭鬥局麵了。這個局麵不但可能造成分裂,更可能毀了這家全球最大的媒體宣傳公司。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默克多現在最大的精力不是與溫迪·鄧度蜜月,而是如何把繼承權的問題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