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台灣人民的抗日保島鬥爭(1 / 2)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的消息一經傳出,神州共憤,被遺棄的台灣同胞更是群情激怒。4月17日晚上,消息傳到了台北的英國商行,在商行裏幹事的中國人聽說後,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親友。因此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遍了全台灣。4月18日,群眾齊聚巡撫衙門兩側,在這次集會上,愛國詩人丘逢甲起草了一份致北京清政府的電文,斥問清政府:“自聞獲警以來,台民慨輸餉械,不顧身家,無負朝廷。列聖深仁厚澤,二百餘年所以養人心士氣,正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旦棄之?”在電文的最後,台灣民眾表示:“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如倭酋來收台灣,台民惟有開仗,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

4月19日,台灣巡撫唐景嵩終於等來了清政府複電。複電中,清政府正式向唐景嵩通報了割讓台灣一事,並為割讓台灣辯護,“台灣雖重,比之京師則台為輕”,又說,“台灣孤懸海外,終久不能據守”,要求台灣民眾“勿得逞忿一時”,以“免茲事端,致礙大局”,如果台灣民眾不願卵留在台灣,可以內渡。消息傳出,台灣民眾被更加激怒了。憤怒的群眾圍在衙門外抗議,一些士紳進入衙門內,圍住唐景嵩,流著眼淚,要求唐景嵩留在台灣固守台灣。4月20日在一片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激怒的群眾再次表示他們要誓死捍衛台灣的意誌。集會群眾相約,如果政府不能與日本改訂條約,他們就抗繳厘金,並禁止各鹽館出售食鹽,餉銀不準外出,製造局不停工,作為台灣人民抗倭的費用,“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標語貼滿了台灣的大街小巷。

但清廷割台的決心也更堅定了,光緒皇帝在寄希望外國幹涉破滅之後幹脆又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下令唐景嵩來京,台灣的所有文武官員一律內渡回到大陸。光緒皇帝唯恐這樣做還不足以取信國際社會。台灣與大陸的聯係從此徹底掐斷,台灣人民如欲保衛台灣,那就隻好孤軍作戰了。

在清政府已決意棄台,日本已調軍準備進攻台灣的情況下,由丘逢甲倡議、台灣士紳決意組織“台灣民主國”以救亡圖存。丘逢甲為台灣的名門望族,因科舉而中進士,兼工部主事。甲午戰爭起,丘逢甲組織鄉勇助守。在清政府同意割台後,丘逢甲上書要求清政府與日本改約,並力勸唐景嵩繼續主持台政。在台灣已被割讓無可挽回的情況下,丘逢甲認為既然清廷拋棄台民,但台民不能自棄。這時台灣有一位留過洋、懂得國際法的陳季同,他從國際公法中找到一條依據:“割地須問當地居民能順從否”,如果當地老百姓不願意割讓,那麼,此種割讓行為就是無效的。在丘逢甲與陳季同的策劃下,士紳們經過一陣短時間的倉促商議,決定成立“台灣民主國”。

5月24日,丘逢甲等以台灣紳民的名義致電北京:台灣屬倭、萬眾不服。唐巡撫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母愛,悲慘至極!代查台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暫行自主,死守不去,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台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這個電報道出了台灣人民不願脫離祖國的心聲,也說出台灣紳民自主成立“台灣民主國”完全是為了反對日本統治、維護民族獨立。5月25日上午,“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按照丘逢甲起草的“臨時憲法”,士紳們選舉唐景嵩為台灣民主國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劉永福為民主國大將軍。另有議臣、內務大臣、軍務大臣、外務大臣以及各府縣官員。國旗為藍地黃旗,年號為永清,意即不忘大清。

唐景嵩就任台灣民主國總統是在台灣士紳屢屢勸說敦促之下,而他又無法離開台灣,出於無奈的情況下才同意的。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唐景嵩不僅沒有聚集人心,認真進行軍事上的準備,以阻止日軍登陸,反而很快就把民主國變成了一個專製獨裁的小朝廷,他本人也變得唯我獨尊、排斥異己。原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是一個真正懂軍事的將領,他專門從台南趕來台北,請求分擔台北的防務,但心胸狹窄的唐景嵩卻告訴他,管好台南的防務就行了,其他的事不要多問。丘逢甲勸唐景嵩接受劉永福的建議,以至“唇焦舌敝,繼之以泣”,但唐景嵩依然不為所動,反而把劉永福趕到台中去了。

台灣民主國的建立,最初是出於清廷拋棄台灣的義憤,一旦麵對節節敗退的軍事和民主國內部的混亂,各種缺陷暴露無遺,日軍在澳底登陸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6月3日,日軍已經兵臨基隆城下,此時唐景嵩已徹底失去信心。當台灣士紳勸他轉戰台南堅持抗戰時,他連一點反應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