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平壤戰役(1 / 1)

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麵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製,葉誌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河州鎮總兵衛汝貴盛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13526人,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誌超、聶士成部彙合,朝廷命葉誌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截至8月下旬,清軍已在平壤城內城、中城、外城及東北城4區建好堡壘27處。

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大院君李昰應也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清軍並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於其主帥葉誌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於影響了整個戰局。

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於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誌超的膽小昏聵,左寶貴等人攻打日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誌超的阻撓,日軍遂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1894年9月15日,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船橋裏)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其三為城西南戰場。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拚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隨即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再遭重創,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公布的數字,“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隻得退守玄武門。

在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於晨七時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軍總統(總指揮)葉誌超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中伏,陣腳大亂,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裏,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占領朝鮮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