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然而慈禧太後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幹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係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談判破裂以後,一直按兵不動的李鴻章才應光緒帝的要求,開始派兵增援朝鮮。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告失敗,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7月20日,日本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同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複,朝鮮繼續敷衍日本,於是日本決定出兵控製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托”。
1894年7月23日淩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攝政。日本嗾使朝鮮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製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麵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曆來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是應朝鮮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無可忍,因此“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戰詔書中則針鋒相對,聲稱“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聲稱其開戰原因是“帝國於是勸朝鮮以厘革其秕政……朝鮮雖已允諾,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更派大兵於韓土,要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鮮永免禍亂”、“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宣揚帝國之榮光於中外”。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慈禧太後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中日甲午戰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