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占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日本軍界要人山縣有朋指出“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故自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戰前 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麵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在此期間的中國,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以輕敵。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隻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而且質量不好,甚至有用泥沙充數的現象。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拋出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日本本土作為主權線,中國和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利益線”,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利益線,加緊擴軍備戰。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朝出兵朝鮮。清朝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000人於6月6日後數日分兩批在朝鮮牙山登陸,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6月25日,原定計劃的第三批清軍在牙山登陸,駐朝清軍總數達到24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