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我還要強調一下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搞科學研究的根本,在曆史上,重大的發明沒有一個是不通過獨立思考就能搞出來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不接受前人的成就而“獨立”“思考”。例如有許多人,搞哥德巴赫猜想,對前人的工作一無所知,這樣搞,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獨立思考也並不是說不要攻書,不要看文獻,不要聽老師的講述了,書本、文獻、老師都是要的,但如果拘泥於這些,就會失去創造力,使學生變成教師的一部分,這樣就會愈縮愈小,數學上出了收斂的現象。隻有獨立思考才能夠跳出這個框框,創造出新的方法,創造出新的領域,推動科學的進步。獨立思考不是說一個人獨自在那裏冥思苦想,不和他人交流。獨立思考也要借助別人的結果,也要依靠群眾和集體的智慧。獨立思考也可以補救我們現在導師的不足。導師經驗較差,導師太忙顧不過來,這都需獨立思考來補救。甚至於像我們過去在昆明被封鎖的時候,外國雜誌沒處來,我們還是獨立思考,想出新的東西來,而想出來的東西和外國人並沒重複。即使有,也別怕。例如說,我青年時在家裏發表過幾篇文章,而退稿的很多,原因是別人說你的這篇文章那本書裏已有此定理了,那篇文章在某書裏也已有證明了等等。而對這種情況是繼續幹呢?還是就泄氣呢?覺得上不起學,老是白費時間搞前人所搞過的東西。當時,我並沒有這樣想。在收到退稿時反而高興,這使我明白,原來某大科學家搞過的東西,我在小店裏也能搞出來。因此我還是加倍繼續堅持搞下去了。我這裏並不是說過去的文獻不要看,而是說即使重複了人家的工作也不要泄氣。要對比一下自己搞出來的同已有的有什麼區別,是不是他們的比我們的好,這樣就學習了人家的長處,就有進步,如果相比之下我們還有長處就增加了信心。
我們有了獨立思考,沒有導師或文獻不全,就都不會成為我們的阻力。相反,有導師我們也還要考慮考慮講的話對不對,文獻是否完整了……總之,科學事業是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所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像我前麵所說的等於幾塊集成電路的那種人創造出來的,因為這種人沒有創造性。毛主席指出,研究問題,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做到這四點,就非靠獨立思考不可,不獨立思考就隻能得其表,取其粗,隻能夠偽善雜存,無法明辨是非。
三、搞研究工作的幾種境界。
1.照葫蘆畫瓢地模仿。模仿性的工作,實際上就等於做一個習題。當然,做習題是必要的,但是一輩子做習題而無創新又有什麼意思呢?
2.利用成法解決幾個新問題。這個比前麵就進了一步,但是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應區別一下。直接利用成法也和做習題差不多,而利用成法,又通過一些修改,這就走上搞科學研究的道路了。
3.創造方法,解決問題,這就更進了一步。創造方法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是自己能力的提高的重要表現。
4.開辟方向,這就更高了,開辟了一個方向,可以讓後人做上幾十年,成百年。這對科學的發展來講就是有貢獻。我是粗略地分為以上這四種,實際上數學還有許多特殊性的問題。像著名問題你怎樣改進它,怎樣解決它,這在數學方麵一般也是受到稱讚的。在二十世紀初希爾伯特提出了二十三個問題。這許多問題,有些是會對數學的本質產生巨大的影響。費爾馬問題我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個問題如用初等數論方法解決了,那沒有發展前途,當然,這樣他可以獲得“十萬馬克”。但對數學的發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而庫麥爾雖沒有解決費爾馬問題,但他為研究費爾馬卻創造了理想數,開辟了方向。現在無論在代數、幾何、分析等方麵,都用上了這個概念,所以它的貢獻遠比解決一個費爾馬問題大。所以我覺得,這種貢獻就超過了解決個別難題。
我對同誌們提一個建議,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研究工作還有一條值得注意的,要攻得進去,還要打得出來。攻進去需要理論,真正深入到所搞專題的核心需要理論,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要打得出來,並不比鑽進去容易。世界上有不少數學家攻是攻進去了,但是進了死胡同就出不來了,這種情況往往使其局限在一個小問題裏,而失去了整個時間。這種研究也許可以自娛,而對科學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的建設是不會有作用的。
四、我還想跟同學們講一個字,“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