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獨立思考,就是說,一方麵要繼承前人的成就,而另一方麵,又不要受前人的束縛,一個人如果不接受前人的成就,就自以為是地去瞎摸亂撞,是一定會走彎路的。很可能自己辛辛苦苦地研究了很長的時間,以為有了什麼新的發現,但這所謂新的發現,卻是在幾十年前別人就早已發現的了,結果白費了力氣。不接受前人成就,有時甚至還會使我們鑽進牛角尖出不來。比如有的人今天還企圖在數學方麵,用圓規、直尺經過有限步驟三等分任意角,在物理方麵搞永動機等,就是這方麵的例子。這些設想都早已證明是違反科學的。曆來的最善於創造的偉大科學家們,也都是最善於吸取他們前人的成就的。牛頓就說過:他之所以在科學上有重大成就,就是因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前人科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可以看到,那些善於虛心學習的青年,他們在學習上的進展也往往會比別人快得多。接受前人成就,一般說來,又很容易給自己思想上帶來一些束縛,隻有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礎上,而又能獨立思考,才不會被前人牽著鼻子走,能夠提出並解決一些前人未考慮的問題,對於前人的結論,包括一些研究過問題的方法,也才能加以發展和補充甚至於拋棄。其實不僅想超過前人,需要我們獨立思考,今天我們在科學研究上要趕上並超過一些先進國家,如果沒有獨創精神,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隻是跟著別人的腳印走路,也總會落後別人一步;要想趕過別人,非有獨創精神不可。
獨立思考必須是敢想敢幹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相結合。搞科學研究工作的人,應該敢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海闊天空地想。不敢想怎麼能有新的發明和創造呢?但是科學上的美麗設想,都必須和研究工作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相結合,才有可能成為現實。就以飛向宇宙的事情而論,在很早中國一些小說、詩歌與傳說裏,就有過許多關於這種浪漫主義的幻想。但是隻有在距今百多年以前,俄國科學家齊奧可夫斯基才想到用火箭的辦法“上天”,而在以後人們又經過了許多辛勤的研究,才解決了火箭上天的動力等一係列問題,上天的美麗幻想才終於成了現實。在科學研究工作中,可貴的不僅在於敢於設想,而且還在於能夠腳踏實地地把設想逐步變成現實。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我們經常自覺地進行鍛煉。要肯於動腦筋,碰到問題都要想一想。比如報上刊載了蘇聯要向太平洋發射火箭的消息,我們學數學的人,就不妨根據蘇聯所公布的發射區域的四個點,來計算一下火箭發射處在什麼地方,射程多少,精確程度如何等等。這樣常想問題,有些問題想了,當時可能沒有什麼大用,但卻有助於我們養成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科學上的發現都是日積月累長期辛勤思考的結果,都是每一步看來不難,但卻是步步積累的結果。我們在平時是否經常思考問題,在解決科學研究的重大問題時,是會明顯地見出高低的。解決任何一個科學上的重大問題,都必須突破重重困難,而對於一個平常注意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由於有些問題他早已想過,很可能隻剩下少數幾個大關口需要突破。這樣的人搞起研究來,就可以比別人少用時間,而且他也有可能比別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更透。妨礙我們經常思考問題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怕難,二是把許多問題都看得很容易怕難的人,碰見問題還沒有動腦於想,就先覺得困難重重,這樣自然就不會去想了。把問題看得很容易的人,許多問題他都覺得值不得去想,也就杜絕了深入研究問題與發現新問題的可能性。實際上,許多問題,從表麵粗看起來,似乎是很簡單,很容易,但深究一下,往往並非如此。即使說,問題很簡單很容易吧,我們肯用腦於想一想,有時也會有新的發現。我可以舉一個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例子:比如說,一家九口人,每人每天吃半兩油,全家一個月共吃多少油呢?這樣的問題很簡單,連小學生也會算。而且一般人的算法很可能是(9×0.5×30)÷16=8斤7兩。但如果再想一想,就會發現還有另一種更好的計算方法:30天每天半兩就是一斤少一兩,九個人即九斤少九兩。這樣算,豈不是簡便多了嗎?可見,我們對問題的篩子眼不要太大了,不然,就會漏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
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所以需要這種精神,首先是因為科學研究中任何重大的成就,都是需要經過幾十次、幾百次,甚至上千次上萬次的失敗,才能取得的。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失敗和成功比較起來,失敗是經常的,而成功隻是少量的。在他們的經驗中,失敗的經驗是要比成功的經驗豐富得多。有些青年看見一些有名望的科學家,發表了有價值的學術論文,以為他們一定是什麼天才,不必費什麼大力氣就寫出了那些重要的論文。這些青年同誌哪裏知道,他們在報告上所看到的往往隻是科學家研究成功的那一部分。而科學家在成功後麵的大量的失敗的經過,他們並不知道。科學研究的過程,是曲折上升的過程,在這中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眼看要成功了,但又失敗了。眼看已經失敗,但經過一番深思苦想以後,又是“花明柳暗又一村”,呈現了希望。誠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