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一生都是在國難中掙紮。他常說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難。第一次劫難是在他童年時,家貧,失學,患重病,腿殘廢。第二次劫難是抗日戰爭期間,孤立閉塞,資料圖書缺乏。第三次劫難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圖書館,將他的助手與學生分配到外地等。在這等惡劣的環境下,要堅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樣堅強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華羅庚上完初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隻好替父母站櫃台,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
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一次傷寒奪走了華羅庚的左腿。左腿殘疾後,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
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憑著這種精神,他終於從一個隻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青年成長為一代數學大師。
抗日戰爭時期,華羅庚白天在西南聯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研究。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華羅庚寫出了20多篇論文和厚厚的一本書《堆壘素數論》。他特別注意理論聯係實際,1958年以後,他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到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華羅庚一生碩果累累,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導函數論等方麵的研究者和創始人,其著作《堆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