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蟬的學問

大熱天,孔子帶著學生們來到楚國。他們走進一片密林中歇涼。林中蟬聲一片。有一位駝背老人手拿一根頂端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隻見他一粘一隻,百發百中。大家在一旁看得入了迷。孔子問老漢:“您捉蟬的本領可真大!這裏邊有什麼奧妙嗎?”老漢笑笑說:“如果一定要說奧妙,當然也是有的。蟬是很機靈的,一有動靜,它就飛了。因此,先要練得手拿竹竿紋絲不動。練到竹竿頂端能放兩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蟬就有一定的把握了。練到放三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十隻蟬頂多逃脫一隻。練到放五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蟬就象伸手揀東西一樣容易了。手不抖,身軀也不能動。我站著

的時候,象紋絲不動的樹幹;手拿竹竿的胳膊,象樹上伸出去的老枝,不顫不搖。捉蟬的時候,我專心致誌,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裏看到的隻是蟬的翅膀。能夠練到這樣的地步,您還怕捉不到蟬嗎?”

孔子聽了,教育學生說:“聽明白了沒有?隻有鍥而不舍、專心致誌,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啊!”

〔提示〕

寓言講的是捉蟬的經驗;專心致誌,勤學苦練,講究方法,堅持不懈。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工作也都很適用。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捉蟬這樣的小事,都離不開這幾條寶貴的經驗。

〔原文〕

仲尼適楚①,出於林中,見?僂者承蜩②,猶掇之也③。

仲尼曰:“子巧乎④!有道邪⑤?”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二丸而不墜,則失者錙銖⑦;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⑧;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⑨,若橛株拘⑩;吾執臂也(11),若槁木之枝(12)。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13),不以萬物易蜩之翼(14),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其?僂丈人之謂乎(15)?”

??《莊子》

〔注釋〕

①仲尼??孔子的別名。適??往……去。

②?僂(jūlóu)??駝背。承??承接東西。蜩(tiáo)??蟬。

③掇(duō)??拾取。

④子??您。

⑤道??規律,道理。邪(yē)??嗎,疑問語氣詞。

⑥五六月??指練習所用的時間約五、六個月。

⑦錙銖(zīzhū)??重量單位。一錙為四分主一兩。一銖為二十四分立一兩。這裏用來表示很少的意思。

⑧十一??十分之一。

⑨處(chǔ)??停留。處身就是站立的意思。??

⑩若??好象。橛(jué)一一木樁。株露出地麵的樹根。拘停止不動。

(11)執??舉。

(12)槁(gǎo)木??枯木,幹木。

(13)不反不側??身體紋絲不動。

(14)易??換。

(15)丈人??古時候對老年人的尊稱。

自相矛盾

從前有個楚國的商人在市場上出賣自製的長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舉起來,一麵拍著一麵吹噓說:“我賣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堅固沒有了。不管對方使的長矛怎樣鋒利,也別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會兒,他又舉起長矛向圍觀的人們誇耀:“我做的長矛,最快最快,再鋒利沒有了。不管對方抵擋的盾牌怎樣堅固,我的長矛一刺就透!”

圍觀的人群中有人問道:“如果用你做的長矛來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還是刺不透呢?”楚國商人漲紅著臉,半天回答不上來。

〔提示〕

說話、寫文章,如果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係中,竟有兩種相反的說法,前後互相抵觸,那就會矛盾百出,象楚國商人一樣經不住駁同。這則寓言故事已經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為人們常用的詞語。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伺如?”其人弗能應也。

??《韓非子》

〔注釋〕

①鬻(yù)賣。

②譽??讚美。

③陷??攻破。這裏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說。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枝在牆東花在西,自從落地任風吹。

枝無花時還再發,花若離枝難上枝。

這四句乃昔人所作棄婦詞。言婦人之隨夫,如花之附於枝;枝若無花,逢春再發;花若離枝,不可複合。勸世上婦人事夫盡道,同甘同苦,從一而終,休得慕富嫌貧,兩意三心,自貽後悔。

且說漢朝一個名臣,當初未遇時節,其妻“有眼不識泰山”,棄之而去,到後來悔之無及。你說那名臣何方人氏,姓甚名誰。那名臣姓朱,名買臣,表字翁子,會稽郡人氏。家貧未遇。夫妻二口,住於陋巷蓬門。每日買臣向山中砍柴,挑至市中賣錢度日。性好讀書,手不釋卷,肩上雖挑著柴擔,手裏兀自擎著書本,朗誦咀嚼,且歌且行。市人聽慣了,但聞讀書之聲,便知買臣挑柴擔來了。可憐他是個儒生,都與他買。更兼買臣不爭價錢,憑人估值,所以他的柴比別人容易出脫,一般也有輕薄少年及兒童之輩,見他又挑柴,又讀書,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戲侮。買臣全不為意。

一日,其妻出門汲水,見群兒隨著買臣柴擔,拍手共笑,深以為恥。買臣賣柴回來,其妻勸道:“你要讀書,便休賣柴;要賣柴,便休讀書。許大年紀,不癡不顛,卻做出恁般行徑,被兒童笑話,豈不羞死!”買臣答道:“我賣柴以救貧困,讀書以取富貴,各不相妨,繇他笑話便了。”其妻笑道:“你若取得富貴,也不去賣柴了。自古及今,那見賣柴的人做了官?卻說這沒把鼻的話!”買臣道:“富貴貧賤,各有其時。有人算我八字,到五十歲上必然發跡。常言‘海水不可鬥量’。你休料我。”其妻道:“那算命先生,見你癡顛模樣,故意耍笑你。你休聽信。到五十歲時,連柴擔也挑不動,餓死是有分的,還想做官!除是閻羅王殿上少個判官,等你做!”

買臣道:“薑太公八十歲尚在渭水釣魚,遇了周文王以後車載之,拜為尚父。本朝公孫弘丞相,五十九歲上還在東海牧豕,整整六十歲方才際遇今上,拜將封侯。我五十歲人發跡,比甘羅雖遲,比那兩個還早。你須耐心等去。”其妻道:“你休得攀今吊古。那釣魚牧豕的,胸中都有才學。你如今讀幾句死書,便讀到一百歲,隻是這個嘴臉,有甚出息,悔氣做了你老婆!你被兒童恥笑,連累我也沒臉皮!你不聽我言,不拋卻書本,我決不跟你終身,各人自尋道路,休得兩相擔誤!”

朱買臣道:“我今年四十三歲了,再七年,便是五十,前長後短,你就等耐也不多時,直恁薄情,舍我而去,後來須要懊悔。”其妻道:“世上少甚挑柴擔的漢子?懊悔甚麼來?我若再守你七年,連我這骨頭不知餓死於何地了!你倒放我出門,做個方便,活了這條性命!”

買臣見妻決意要去,留他不住,歎口氣道:“罷!罷!隻顧你嫁得丈夫,強似朱買臣的便好!”其妻道;“好歹強似一分兒!說罷,拜了兩拜,欣然出門而去,略不回顧。買臣愀然感慨不已,題詩四句於壁雲:

嫁犬逐犬,嫁雞逐雞。

妻自棄我,我不棄妻。

買臣到五十歲時,值漢武帝下詔求賢。買臣到西京上書,待詔公車,同邑人嚴助薦買臣是會稽人,必知水土民情利弊,即拜為會稽太守,馳驛赴任。會稽長吏聞新太守將到,大發人夫修治道路。買臣妻之後夫亦在役中。其妻蓬著跳足,隨伴送飯;見太守前呼後擁而來,從旁窺之,乃故夫朱買臣也。買臣在車中一眼瞧見,還認得是故妻,遂使人招之,載於後車,到府第中。故妻羞慚無地,叩頭謝罪。買臣教請他後夫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