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
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複得兔④。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注釋〕
①株??露出地麵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太陽的形狀
從前有個人,生下來就雙目失明。他每天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卻不知道太陽的模樣。他便向明眼人請教。人家拿來一隻銅盤,敲著讓他聽聽,告訴他:“太陽的形狀是圓的,就象這隻銅盤。”盲人聽到當當的響聲,便連連點頭:“喔,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過了幾天,盲人在街上聽到當當的鍾聲,就高興地喊道:“這就是太陽!太陽出來了!”有人對他說:“錯了。那不是太陽。太陽會發光,就象蠟燭一樣。”邊說邊遞給他一支蠟燭。盲人仔細地把蠟燭摸了一遍,連連點頭說,“喔,這回我知道了,原來太陽是這樣的。”
又過了幾天,盲人隨手摸到了一根短笛。他又高興地喊了起來:“這該是太陽了吧!這該是太陽了吧!”
〔提示〕
寓言中的肓人鬧笑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生理上的缺陷,他不能直接獲得有關太陽的知識,這是大家同情並且諒解的,二是他把從別人那兒得來的片麵的間接經驗誤認為是全麵的認識,並且十分主觀地作出了判斷,這是大家笑話他的主要原因。學習別人的間接經驗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檢驗和完善。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比較全麵的認識,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①,問之有目者。或告乏曰③:“日之狀如銅?③。”扣?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④。他日揣?,以為日也。
??《東坡全集)
〔注釋〕
①眇(miǎo)??盲,瞎。
②或??有的人。
③??同“盤”。
④捫(mén)??撫摸。
⑤揣(chuǎi)??摸。?(yuè)古代的一種管樂器,用竹子製成,三孔,比笛子短。
鐵棒磨針
傳說李白小的時候學習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讀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這麼厚一本書,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啊!”過了一會兒,幹脆把書一扔,溜出門玩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