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和螞蟻
從前東海有一隻大海龜,它能把蓬萊山頂在頭上,在海麵上自如地遨遊。
住在幾百裏地以外的一隻紅螞蟻聽到了關於海龜的傳聞,就約了一群螞蟻,翻山越嶺,來到海邊,想親眼看看海龜的本領。
它們在海邊等了足足有一個多月,卻始終不見海龜浮出海麵。螞蟻們不耐煩了,吵著要返回老家去。突然風呼海嘯,巨浪排空,整個大地都在震動。螞蟻們齊聲嚷嚷:“海龜出海了,海龜出海了!”大海沸騰了好幾天,然後,風停了,浪平了,大地也停止了震動。這時,隻見地平線上有一座齊天高的大山在慢慢地移動,頂著這座高山的正是那隻神奇的海龜。螞蟻們齊聲喝采,驚歎不已。獨有紅螞蟻撇撇嘴說:“海龜頂大山跟咱們頂米粒有什麼兩樣?他頂著大山在海麵上遊動,咱們頂著米粒在土堆上爬行;他能夠潛入海底,咱們能夠鑽進洞穴。我看沒什麼兩樣,隻是表現方式不一樣就是了。既然咱們自己就有這樣高強的本領,何必翻山越嶺來看海龜的表演呢?咱們回去吧!”
〔提示〕
驕傲的人總是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則寓言中的紅螞蟻也是這樣。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待別人,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虛心向他們學習。這是一個人能夠不斷進步的前提。
〔原文〕
東海有鼇①焉,冠蓬萊而浮遊於滄海②,騰躍而上則幹雲③,沒而下潛於重泉④。
有紅蟻者聞而悅之,與群蟻相要乎海畔⑤,欲觀鼇焉。月餘日,整潛未出。群蟻將反⑥,遇長風激浪,崇濤萬仞⑦,海水沸,地雷震⑧。群蟻曰:“此將鼇之作也⑨。”
數日,風止雷默,海中隱如嶽⑩,其高■天(11),或遊而西。群蟻曰:“彼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12),逍遙封壤之顛(13),歸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適(14),自己而然(15),我何用數百裏勞形而觀之乎(16)?”
??《苻子》
〔注釋〕
①鼇(áo)??傳說是海裏的大龜或大鱉。
②冠(guàn)??帽子,這裏用作動詞。冠蓬萊,把蓬萊山,象戴帽子一樣,頂在頭上。
③幹(gān)雲??衝入雲霄。幹,衝上。
④重(chóng)泉??深水。
⑤相要(yāo)??相約。
⑥反??同“返”,回去。
⑦崇??高。仞(rèn)??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⑧地雷震??形容波濤衝擊海岸,就象打雷震動大地一樣。
⑨作??興起。
⑩嶽??高大的山。
(11)■??同“概”,齊、平。
(12)戴粒??用頭頂著小米粒。
(13)逍遙??悠然自得的樣子。封壤??螞蟻洞外的土堆。封,把土堆高。顛(diān)??頂。
(14)物我之適??他物與自己各自適應客觀環境。物,他物,這裏指鼇。我,這裏指螞蟻。
(15)自己而然??自己本來就如此。然,如此。
(16)形??身體。
邯鄲學步
從前,燕國壽陵有一個人,總嫌當地人走路的姿勢不好看。後來,他聽說趙國首都邯鄲的人走起路來特別帶勁,就決心出國到邯鄲去學走路。
一進邯鄲城,他看到路上的行人,無論是老的、小的,走起路來都分外優雅。一舉手、一投足都帶有趙國首都居民特有的風度。那個燕國人就跟在行人後麵一扭一擺地學起來。
學了幾天,不見進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習慣太頑固了,隻有把原來的走法徹底忘掉,才有可能學到新的走法。他決心從頭學起,怎麼抬腿,怎麼跨步,怎麼擺手,怎麼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的姿勢去做。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新的走法沒有學會,原來的走法倒真的忘記了。當他返回燕國的時候,連路都不會走了,隻好爬著回去。
〔提示〕
勤於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象燕國壽陵人那樣,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別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趨,結果必然是人家的優點沒學來,自己的長處卻丟光了。
〔原文〕
昔有學步於邯鄲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複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歸耳④。
??《漢書》
〔注釋〕
①昔(xī)??從前,過去。步??行走,走路。邯鄲(Hándān)??戰國時趙國國都。
②曾??這裏相當於“乃”,意思同“卻”。仿佛??大略、大概。
③故步??原來走路的步法。
④匍匐(púfú)爬行。
和氏之璧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上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憑著多年的經驗,他知道石頭中間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他捧著玉石去獻給楚厲王。厲王讓玉匠鑒別。玉匠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十分生氣,下令砍掉了和氏的左腳。
厲王死後,武王接位。和氏又捧著玉石去獻給武王。武王手下的玉匠依然一口咬定是塊普通的石頭。武王又下令砍掉了和氏的右腳。
武王死後,文王登位。和氏抱著那塊玉石在楚山腳下號啕(táo)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幹了,滴出了血。
文王聽到這件事後,就派人問和氏痛哭的原因。和氏說:“我不是為被砍去了雙腳而傷心,我隻恨乾坤(qiánkūn)顛倒,黑白混淆,寶石被說成石頭,忠誠被誣為欺詐。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啊!”
文王吩咐玉匠把和氏奉獻的玉石鑿開來驗看,發現裏麵果然是一塊上好的寶玉。後來,世上就把這塊寶玉稱為“和氏之璧”。
〔提示〕
在事實和真理麵前,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認識,不怕砍去雙腳,甚至不怕殺頭,這就是和氏可貴的品格。正因為有了這種品格,和氏終於使是文王作出了合乎事實的結論,恢複了他的名譽,並使寶玉得見天日。對待是非都應具有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