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大精鹽問世後,深受消費者歡迎,業務發展極快,各地經銷分店隻做批發,不做零售,隨運隨銷,獲利可觀。開業後兩年中,股東除領取股息外,還分得相當於股金兩成至三成的紅利。範旭東因此贏得股東的信任,成為民族工商業界嶄露頭角的人物,也為以後創辦永利堿廠奠定了基礎。但與此同時,舊鹽商集合朝野勢力,經年累月與久大糾纏,初則企圖連根拔掉久大,以便他們卷土重來,壟斷鹽業。繼則挾其雄厚經濟實力,聯合運銷同業組成“準南公所”,與久大爭奪市場。範旭東便與經營精鹽的同業組成“精鹽公會”與之對抗,景本白出任第一屆“精鹽公會”會長。

但是,久大公司事業的發展,也引起了官僚、軍閥的注目。當時,奉係軍閥駐天津司令李景林,曾以籌軍餉為名,行綁票勒索之實,要範旭東捐軍餉20萬元。遭嚴詞拒絕後,李景林下令扣留範旭東,並派人到久大以範旭東的性命難保相要挾。後經範源濂找人斡旋,範旭東才脫險歸來。

1926年,範旭東給碳酸鈉起了一個商品名:純堿。比利時人蘇爾維發明氨堿法製堿工藝後生產發展很快。20世紀初,這種堿在我國已廣泛使用,但都來自海外,市場主要由英商卜內門公司壟斷,故國人稱為“洋堿”。

範旭東早已注意到這一重要化工原料,早在1911年赴歐考察時曾將蘇爾維法製堿技術列為重要考察項目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遠洋運輸困難,洋堿來源受阻,外商乘機抬價達七八倍,甚至捂住不賣,製造有行無市,嚴重影響我國紡織印染、玻璃、銻礦冶煉等許多工廠的生產和民用。盡管赴歐考察技術毫無收獲,但範旭東發展民族製堿工業的決心卻有增無減。1917年,範旭東與陳調甫、王小徐合作,在小試成功的基礎上,在他天津寓所的庭院內建起1座3米高的石灰窯和1套氨堿法製堿裝置,進行模型試驗。經3個多月日以繼夜的艱苦努力,他們打通了工藝流程,製得了9公斤產品。範旭東就向久大公司董事會建議籌建堿廠。獲得通過後,即著手籌集資金,收羅人才,設計圖紙和籌措設備,申辦工業用鹽免稅,選購廠址等等籌建工作,並於1918年11月,成立了永利製堿公司。

1920年,永利製堿公司籌得銀洋40萬元,獲北洋政府大總統特批,農商部頒布準予工業用鹽免稅30年,並在塘沽鹽場附近選好了廠址。經陳調甫推薦,範旭東特邀請了侯德榜於1922年來廠全麵領導技術工作。

在永利堿廠艱難創業的過程中,範旭東為了擺脫公司在經濟上受到的壓力,仍繼續致力發展鹽業,積累資金。1926年,他在青島開辦永裕鹽業公司,1927年在漢口開辦信孚鹽業運銷公司,1930年又在江蘇省連雲港開辦了久大大浦分廠,除設海水製精鹽的鹽場外,還自辦電廠發電。鹽業的發展,不僅壯大了久大鹽業公司,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永利製堿事業的發展。鹽堿並茂,成為我國民族工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當永利堿廠生產正常,營業擴展,有了盈餘之後,範旭東又滿懷熱情地繼續發展民族化學工業。1929年1月,範旭東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資助2000萬元建設“國立酸堿廠”的申請,但未能如願。1930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將工商、農礦兩部合並為實業部時,製訂了所謂十項實業計劃,其中有辦硫酸(即硫酸銨)廠一項,並於1931年成立中國氮氣公司,範旭東負責籌備此事。消息傳出,英國卜內門公司和德國藹奇顏料工業公司表示願與中國合辦硫酸銨廠。

範旭東在創辦實業的同時,積極提倡科學救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積極參與和支持科學研究工作。早在1922年,他就創辦了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把久大、永利兩公司給他的酬金用作該社的科研經費。這是我國第一家專門的化工科研機構,也是他自喻為畢生創辦的第三件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