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修業年限從四年增加到六年,提高了中學的程度;中學分成初、高二級,增加了靈活性;加職業教育,兼顧升學與就業;實行選科製和分科製,發展學生個性。

職業教育滲透到普通教育中,小學高年級可斟酌地方情況,設置職業準備教育,初中也可視需要兼設各種職業課程,高中則是普通科與職業科並立,這樣就在各個層次上兼顧學生升學和就業兩種準備,使學生有較大發展餘地,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學生之需。

5.師範教育種類增多,設置靈活。

改革了師範教育,提高了師範教育的程度,師範教育機構共有6種:六年製師範學校、單設後三年的師範學校、高級中學內設師範科、短期師範學校或師範講習科、二年製師範專修科及師範大學。

6.高等教育階段縮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學預科,使結構更合理。

7.將幼稚園正式列入學製中的一級教育,標誌著幼兒教育的地位得以確立。

8.不再單列出女子學校,意味著承認男女受教育的完全平等。

分析評價

新學製的頒布和實施,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新教育製度的確立,標誌著中國近代以來的學製體係建設的基本完成。客觀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麵點評:

(一)學製改革適應了政體轉變

縱觀我國教育近代化的曆史進程看,以範源濂等人為主導的學製改革的最大功績是適應了中國社會由君主專製政體向民主共和政體轉變的曆史潮流。教育宗旨反映著國家的意誌,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此次改革從指導思想上基本劃清了近代新式教育與傳統封建教育的界線。

一方麵改革使封建教育最本質的特點永遠失去了神聖的光環。盡管封建專製主義的流毒和影響經過辛亥革命的滌蕩遠沒有根除,但教育中的許多民主觀念從此逐步深入人心,並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另一反麵,中國教育界在思想上開始獲得一次大解放,為教育理論,教育學說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自此之後,先前從屬於封建教育的舊思想、舊觀念,以至於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受到全麵懷疑,批判,一切新的教育學說、教育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受到歡迎,就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雖然,這種對封建教育的全麵批判和對西方近代教育理論宣傳介紹的新高潮要到新文化運動以後才逐漸蔚為大觀,但其源頭卻是從辛亥革命,特別是從民初的教育改革開始的。

辛亥革命推翻帝製,高揚共和旗幟的社會氛圍規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範源濂的學製改革把適應政體轉變作為最主要的任務,也反映了他們深沉的曆史感和高瞻遠矚的自覺意識。

(二)改革的價值取向頗具“明治”色彩

範源濂是清末較早的留日學生,戊戌變法時在湖南時務學堂受業於梁啟超。變法失敗後,追隨乃師到日本留學,前後近十年。辛亥革命前,他已在學部擔任過主事,參事等職。長期的留日生活和在學部的閱曆,使他不僅成為一名幹練的教育行政官員,而且有一定的理論素養。範源濂的教育主張中,最為時人和後人稱道的是力倡軍國民教育,軍國民教育是20世紀初由留日學生首倡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範源濂提倡軍國民教育既是他個人的教育主張,也體現了留日學生在理論上對民初教育改革的影響。

這一點,從當時的政局來看也不難理解。辛亥革命後,留日學生在國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有極大勢力,在這樣一個總體氛圍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自然不能不留下時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