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徐誌摩心目中的理想教育(1 / 1)

導師的秘密,是“對準了他的徒弟們抽煙”。

日前,一篇來自中國新聞網的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文章標題是《教育界誠信坍塌,中國知識精英遭集體考(拷?)問》。該文指出:高考舞弊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表明校園誠信的淪陷。於是大家不禁要問,中國教育為什麼會使我們的學生、教師甚至大學校長置誠信於不顧?

校園誠信的淪陷,除了社會體製外,主要是教育出了問題。為了說明這一點,不妨看看已故社會學家潘光旦的意見。潘先生說:人都有一種內在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啟發這種智慧,讓每一個人具有應付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受潘先生啟發,我以為如今隻重視知識灌輸的應試教育,就是不承認人具有這樣一種內在的智慧。

麵對亂象橫生的中國教育,我很想知道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模樣。最近看到徐誌摩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文章,才略有所悟。徐誌摩是一九二五年十月出任該報編輯的。一九二六年月一月十四日,他編完美國大學教授利卡克的文章——《我所見之牛津大學》以後,又寫下《吸煙與文化》一文。因為那是一個把吸煙視為高雅的時代,所以徐誌摩開門見山說:

牛津是世界上名聲壓得倒人的一個學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導師製。導師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說,是“對準了他的徒弟們抽煙”。真的在牛津或康橋地方要找一個不吸煙的學生是很費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學會抽煙,學會沙發上古怪的坐法,學會半吞半吐的談話——大學教育就夠格兒了。

正因為如此,利卡克教授在文章中表示:我如果有錢辦學堂的話,第一件事就是造一間吸煙室,其次是造宿舍,再次是造圖書室,最後有錢沒處花的時候,再造課堂。

記得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時,首先要蓋圖書館。為了吸引同學們到圖書館讀書,他主張圖書館要比學生宿舍還舒適。沒想到利卡克首先要蓋的是吸煙室!至於教室,幾乎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這種匪夷所思的觀點,讓人難以接受。

徐誌摩在英國劍橋生活過兩年,並寫下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為了替利卡文作些解釋,他在文章中繼續寫道:“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隻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在美國有整兩年,在英國也算是整兩年。在美國我忙的是上課,聽講,寫考卷……在康橋我忙的是散步,劃船,騎自轉車,抽煙,閑談……”

這段話告訴我們,真正能讓人睜開眼睛、熱愛知識,從而脫胎換骨的是崇尚吸煙、聊天的英國教育和英國文化。相比之下,忙於上課、聽講、考試的美國教育卻一無是處。徐誌摩還說:英國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它那“有組織的生活”與“有活氣的文化”,是牛津與劍橋造就的;它那偉大的政治家、學者、詩人、藝術家和科學家,是這兩個大學“熏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利卡克教授要把吸煙室視為學校的第一需要,徐誌摩認為隻要“學會抽煙——大學教育就夠格兒了”的緣故。

利卡文說,牛津大學還是個獎勵天才,同時也能接納平庸、容忍愚拙的地方。隻要你在牛津待幾年,就會得到一個學位。這學位對於“愚拙學生”來說,“不過是表明他在這裏住過,在這裏呼吸過,並且沒有下過監牢。……但是對於有天才的學生,牛津卻給他們很大的發展的機會”。這些話對於過於重視文憑的人們來說,具有啟蒙作用。

總之,真正的教育究竟是知識的灌輸,還是人格的熏陶?究竟是“頭懸梁、錐刺骨”的痛苦經曆,還是應該在閑談和散步中完成?這的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它們的區別是:前者認為智慧是少數人的專利,這些人具有改造社會、拯救人群的理想和才能,而絕大多數人隻能接受他們的宣傳和灌輸,順從他們的意誌;後者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內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