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沛鴻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教育家。就國學而言,14歲獲府試第一;就西學而言,獲哈佛大學文科碩士。在他幾十年的教育開拓中,始終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不僅顯示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眼光,而且顯示了兼容開放的世界眼光。
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壇開始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混亂局麵,雷沛鴻不滿於革命黨人的官僚化及魯莽滅裂的革命論調,決意出國求知。1913年2月,他到桂林參加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為東洋留學生。6月,複審合格,改派英國留學。年底,他到北京,取道西伯利亞,輾轉到達英國,入克裏福大學攻讀應用化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廣西停發留學經費,留學生紛紛回國。雷沛鴻求學意誌非常堅定,在衣食無著的情況下,經學友介紹,於1914年離英赴美,毅然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
雷沛鴻到了美國和林森、謝英伯等一起參加了中華革命黨。並在紐約創辦《民氣周刊》,鼓動海外華僑情緒,向袁世凱的賣國行徑進行勢不兩立的鬥爭。他白天從事革命工作,晚間在哥倫比亞大學夜大部刻苦學習。一年後,考入歐柏林大學,以政治為本科,教育為副科,熱衷於平民政治及平民教育的韜略。他用了三年半的時間修完了四年學業,獲文科學士學位。畢業後,考入哈佛研究生院教育專業。1921年,獲哈佛文科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將所學知識報效祖國,終身從事教育工作。他的海外留學生活,共曆8年之久。
以後,為了實現教育開拓的理想,他曆經許多教育工作崗位,從馬君武省長公署教育科長,到後來的四任廣西教育廳長,從嶺南大學、中央大學、江蘇教育學院、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校的教授,到廣西大學與西江學院校長,無不成績卓著。在繁忙的工作中,從不忘記向海外學習新知,每隔一段時期,都要到國外遊學。1928年,先後考察了丹麥、瑞典、挪威、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教育,尤其是考察了英國的劍橋、牛津、佘田人民大學,丹麥的庶民高等學校,瑞典的勞動大學等,兼及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丹麥,曾入國際庶民高等學校親身體驗成人學習生活。1934年,到菲律賓、緬甸考察教育,曾在仰光大學作有關遠東問題的報告,受到了熱烈歡迎。1936年,應哈佛之請,回校參加了三百年校慶盛典,與校友進行學術交流。1949年,為將西江學院建成為國際性大學,赴南洋募捐,再赴美國遊學,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