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的使命
在充分肯定成人教育作用的基礎上,雷沛鴻認為努力謀現代教育和現代社會的改造,及相助建設未來新教育和新社會秩序,就是成人教育所應擔負的使命。他說:“民眾教育,應於較早或較遲間造成一種強大的教育運動;隨之,更進一步,以與其他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力量會台,同起作用,而造成一種進步的社會運動。前者在一方麵要努力於清除教育上之偏枯、粉飾、敷衍、機械性,及不適民族需要,以至分離學問與事物的積弊;在別方麵又要大眾化一切教育,務使‘教育的機會均等’能實現於中華民國。後者在一方麵要努力於清除社會上之剝奪、敲詐、欺侮尋常百姓的行為,以至減輕愚蠢貧窮等數千年來所未解除的人類苦痛;在別方麵,又要齊民化整個社會,務求有所以傳播自由平等博愛的福音於萬方有眾,而實現民有民享民治的社會”。同時,雷沛鴻認為改造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眾的社會生活。他說:“民眾教育必不可離卻民眾生活,更進一步,它必須謀有所改善民眾生活。如其不然,民眾教育本身的繼續存在且不可保,遑言改造全國教育及建設新社會秩序”。
雷沛鴻認為成人教育必須謀現代教育和現代社會的改造,為新教育和新社會秩序的建立服務,以改善民眾生活為主旨,成人教育必須與社會政治、經濟等相結合,成人教育事業的存在及發展取決於它能否與民眾發生關係。
雷沛鴻的兒童觀
雷沛鴻(廣西籍)是我國現代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理論及實踐對今天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一生致力於構造本土化的民族教育體係,大部分時間服務於大眾化的國民基礎教育,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與他積極的、發展的兒童觀有著密切聯係。
兒童觀是指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主要涉及:兒童的地位和作用,兒童的物質和能力,影響兒童生長發展的因素等。雷沛鴻的兒童觀形成於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散見於他關於兒童教育的文章之中,他通過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結合自己的實踐活動及理論研究,逐步形成了人本位的兒童觀。
曆史上對兒童的錯誤認識
(一)家本位的兒童觀。有些人認為兒童既屬於自己兒子,其與社會無關,更與國家前途無涉,我兒之好歹,自我為之。將兒童視為私有財產的兒童觀,出發點是家的利益,兒童不被看作獨立的個體和社會成員受到尊重,他們成為父母的隸屬物,這在中國宗法製度中一直存在,並延續至今。
(二)將兒童看作小大人。有些人對於兒童認為不識不知,每事必以成人為主,將兒童成人化,衣成人之衣,模擬成人之思想,學習成人之言行。這種忽略兒童特點的兒童觀,以成人的是非標準來評價兒童的傳統思想模式,影響了人們對兒童的正確教育,壓抑兒童個性,嚴重影響了兒童身心健全發展。
(三)無知無能的兒童觀。有些人則認為兒童尚幼,根本無教育之必要。又有些人認為兒童根本無力量,更談不到抗戰建國的大事,以為兒童為未來成人之預備,等到兒童長大成人報國也不遲。這是一種停留在對兒童感性的直觀水平的認識,通過體驗成幼差別得出的兒童觀(身體、行為和知識經驗方麵),認為兒童是軟弱無能的。忽略兒童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以上三種錯誤的兒童觀基於兩個原因:一方麵是由於經濟原因、宗教原因及傳統生育觀所造成的;另一方麵是人們對兒童的認識不足,沒有能真正了解兒童自身特點所造成的。
對兒童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他認為兒童自有其社會地位,是國家的公民,是民族生存的繼承者,兒童的生存和發展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要求尊重兒童,提高兒童地位,喚起國民關注兒童幸福,並認為這與當時的抗戰有密切關係,充分認識到兒童與國家、民族的生存息息相關。他要求根除把兒童視為私有財產的傳統觀念,將兒童看作國家的公民,兒童在國家中有特定的責任與力量,激發兒童的力量,使其在國家和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作用。極力要求喚醒兒童的民族意識,培養兒童成為民族鬥士的繼承者和建國的未來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兒童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更為明確,90年代,把一切為了兒童,將對兒童發展的認識確定為國家進步與否的評價標準。說明對兒童地位的認識有了曆史的飛躍,它是21世紀教育的正確導向。
對兒童特質和能力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