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布什上台後所實行的外交政策,即所謂“布什主義”,一位美國資深政策專家作了這樣的解釋:在冷戰結束10年後的今天,這樣一個“事實”正在變得更加清晰———從規模上講,美國是自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未曾見過的“傑出”的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強國,因此,布什政府承認這種新的單極化,並采取保持這種單極化所必須的單邊主義政策,以保持美國的優勢地位和行動自由。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種單邊主義是極其不得人心的。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在美國國內外都受到了廣泛的抵製和反對。
在NMD問題上,美國不僅受到了中、俄的強烈抵製,它的諸多盟國也對此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在亞洲,2001年2月,俄韓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稱“1972年簽定的《反導條約》是國際戰略平衡的基石,是國際社會關於核裁軍和防止核武器擴散的重要基礎。”6月,日本方麵表示,現在不會參加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在歐洲,包括英、法、德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認為,布什政府誇大了導彈威脅,他們對導彈防禦係統的能力表示懷疑。他們害怕,美國單方麵拋棄《反導條約》,一意孤行地部署導彈防禦係統,追求絕對安全,將會引起美俄關係緊張,危害歐洲和平,導致大規模軍備競賽,從而使世界動蕩不安。5月份,布什分別派副國務卿、助理國務卿和副國防部長到歐亞各國遊說和推銷其導彈防禦計劃,結果無功而返。接著,布什本人親自上陣,遍訪歐洲首都,但仍然收效甚微。在《京都議定書》問題上,自布什政府宣布拒絕接受之後,世界各國以及各種組織的抗議之聲此起彼伏。幾乎所有歐盟成員國的領導人都闡述了他們支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立場,一致對美國的做法提出嚴厲批評。另外,布什政府在其他許多問題上的強硬和傲慢,更是引起世界各國的公憤。5月3日,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進行每年的例行改選,一向以“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竟然意外落選。這是美國首次被這個由它說了算的機構拒之門外,不能不令布什政府感到難堪。
在美國國內,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也受到了廣泛批評。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認為,“本屆政府日益強化的單邊主義和對簽署條約的反感,在國際上正遇到越來越強烈的抨擊。人們對美國單方麵采取的若幹舉措十分擔憂。”前國防部長麥克拉馬拉警告說:“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認為它是傲慢的,對自己缺乏客觀的分析。”美國一位國際問題專家指出:“美國一手遮天,過於偏袒自身利益的做法已使世人廣泛認為,全球力量分配嚴重失衡,已到了危險的程度。”
出於對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的不滿,資深共和黨參議員傑夫茲舉旗造反,宣布退出共和黨。這一舉動在美國政壇引發“地震”。由於傑夫茲的退出,民主黨以一票的優勢扳倒共和黨,控製了參議院,這自然會對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形成較有力的製約。比如,新上任的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特拉華州民主黨人拜登就公開反對美國退出反導條約,他認為,“在近30年中,反導條約被證明是有效的,我們應該修改它,而不是廢棄它。”
實際上,麵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布什政府已經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某些修正,單邊主義的勢頭有所收斂。如在處理與美國“競爭對手”的關係上,布什政府“改變了起初對俄羅斯不屑一顧和對中國幾近戰爭的腔調”。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時,布什宣稱美俄兩國可以成為“可信賴的夥伴和朋友”,雙方可在許多問題上合作,建立建設性關係。在對華政策上,布什則多次重申在貿易關係上,中國是美國的“夥伴”,宣布延長給予中國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他知道中國的重要性,知道不可能繞開中國處理複雜的亞洲乃至全球問題,在全球化和多極化發展的時代,對華接觸更有利於確保美國家利益。因此,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有可能仍從現實主義出發,“交往”將構成這一政策的主軸。
“9·11”:改變美國曆史的一天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事件,可以說是新世紀伊始人類社會最具震撼力的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