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多次在演說中表示,他無意要選民因為過去8年的良好經濟而投他的票,而是請求選民為“共同建設更好的、公平的、繁榮的美國”而投他的票。
11月7日是美國大選日。民主黨候選人、副總統戈爾與共和黨候選人的選票你追我趕,交替領先。在投票後幾天統計出99%選票的時候,雙方差距不到22萬張選票。戈爾在威斯康星、艾奧瓦、俄勒岡這3個州隻領先五、六千票,小布什在新墨西哥州也隻是暫時領先126票,其爭奪之激烈可見一斑。而戈爾和小布什入主白宮的機會寄予佛羅裏達州幾百張選票差距的局麵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在佛羅裏達州發生的一切更讓人們感到驚訝和困惑。由於媒體的誤導,該州選舉情況一波三折:有媒體先是斷言戈爾關鍵性地贏得了勝利,沒過多久,又將該州列入“勝負難定”之列。接下來,又宣布小布什當選。然而就在戈爾打電話向小布什認輸、各國政府紛紛恭賀“新總統”之際,佛羅裏達州的選務官員突然宣布,兩人票數相差僅有0.5%,按該州法律必須重新計票。於是,各國紛紛撤回祝賀,戈爾也立刻收回前言,小布什則被晾在那裏,哭笑不得。美國千年大選瓜熟蒂不落,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伴隨著重新計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被不斷引發出來。比如,該州棕櫚縣的選票設計容易使人誤選,許多老人將該投給戈爾的票誤投給改革黨候選人布坎南;部分選區黑人投票權沒有得到應有保護;還出現了選票箱丟失等不正常現象。選舉的公正性受到了質疑。多位選民提出訴訟,要求重選。戈爾的支持者和小布什的支持者都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並訴諸於法庭。整個重新計票工作持續了36天,其間經曆了45場法庭訴訟,最後在12月13日以小布什獲勝告終。
2000年美國大選為何會出現僵局,除了競選形勢方麵的原因外,不能不說它和美國的選舉製度有密切的關係。
美國總統選舉的一大特點就是選舉人團製度。從程序上講,美國選民並不是直接選舉總統,而是選舉“選舉人”(每個選舉人都明確歸屬某位總統候選人,並且按照慣例一般不得改變其承諾),總統則由選舉人選舉產生。選舉人按州分配,人數與一州的參眾議員的總數相等。
由於參眾兩院共有535名議員,加上華盛頓特區的3張選舉人票,總計有538張選舉人票,隻要獲得過半數選舉人票(270票)即當選總統。
除了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稍有不同外,其他各州都是實行獲選票多者贏得全部選舉人票的規則,也就是所謂“勝者全得”的製度。這就是說,某一位候選人在一州隻要獲得相對多數票,哪怕隻多一票,則該州的全部候選人票均歸此人名下。可見,這種選舉製度天然就包含著選民票與選舉人票不一致的可能。
但是,這種選舉方式有其明顯的缺點。最為突出的是有可能出現得選票多者卻不能當選總統,而得選票少者卻入主白宮的奇怪現象。
這種現象通常是一位候選人盡管在全國的得票率低於對手,但在擁有較多選舉人票的少數大州以微弱優勢勝出,從而贏得較多選舉人票而當選總統。這種情況在美國曆史上已經出現過3次,2000年的選舉又是這樣一種結果。雖然小布什在選舉人票方麵以微弱優勢獲勝,但他卻不是一位代表多數選民意願的總統,因為他在選民票數量上輸給了戈爾。根據對99%選民票的統計,戈爾得到48,707,413張選票,為總數的48%;小布什的得票為48,609,640張。
選舉人團製度和“勝者全得”規則很久以來就不斷受到批評。許多人認為它不符合時代精神,有悖於公正公平原則。因而在美國曆史上,有多次修正選舉人製度的嚐試,提出過不同的方案,如要求取消選舉人團製度,總統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按照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對於獲得選民票多的候選人另外遞加102張選舉人票等等。但這些改革嚐試都不了了之。其主要原因,一是選舉人團製有利於鞏固兩黨製,民主、共和兩黨擔心改革會擴大小黨的影響力,打破現有的政治格局;第二個原因是小州擔心一旦廢止選舉人製度,他們由於人口少而導致地位和影響力下降。此外,出現複雜局麵的幾率畢竟很少,改革的動力不強。
千年大選使改革選舉人團製度的重要性再次凸顯出來。新的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61%的美國選民主張修正現行的選舉製度。相當一部分國會議員,正在考慮修改這些規定,但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