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小布什問鼎白宮(1)(2 / 3)

按照美國的法律和政治慣例,大選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預選階段、政黨代表大會階段和正式選舉階段。近年的趨勢是在上述三個階段之前出現了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獨立的競選籌備階段,而且籌備階段越來越早。

進入預選階段大選就算正式開始了。預選是一種黨內選舉,是某一政黨的選民投票決定由誰來代表該黨競選公職的過程。在近年的美國大選中,除了總統候選人的籌備活動開始得越來越早,各州的預選也越來越提前。這在2000年大選中再次得到證明。就預選而言,艾奧瓦州黨員核心會議往年都在2月中旬舉行,這次提前到1月24日;新罕布什爾州的預選一般是在2月底和3月初展開,這次則安排在2月1日。

1952年,新罕布什爾州議會通過法律,要求該州的預選要永遠早於其他各州,因此嚴格意義上美國總統預選是從新州開始的。候選人和媒體都非常重視該州,新州的預選往往被認為是整個大選的“風向標”。新州這個在美國地理上排名第44位的小州由此獲得了一種特殊的重要性。受新州的影響,有些州也將預選日期前移,導致預選結果比較早地明朗化,使得落在後麵的各州的預選越來越沒有意義,這又促使其他各州把選舉日期往前推移,並且往往是同一地區的幾個州同時選舉,以擴大影響。2000年的預選盡管要到6月6日才結束,但實際上在3月9日就大局已定了。3月7日的“超級星期二”預選結束後,布萊德利和麥凱恩在3月9日分別宣布退出民主黨和共和黨預選,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預選階段已告結束。此後,直到11月7日,民主、共和兩黨的競選活動將主要在戈爾和小布什之間展開。

由於今年的預選定局過早,從預選到兩黨代表大會召開這一段時間就顯得特別長,於是2000年大選進入了低潮期,媒體和選民對競選活動的興趣大為下降。盡管如此,戈爾和小布什仍在率領各自的人馬四處奔波和呐喊。

在最初的大部分民意測驗中,小布什都領先戈爾,甚至遙遙領先18個百分點。戈爾“預熱”則慢得多,但在8月份兩黨代表大會之後,戈爾一舉扭轉了不利的局麵,在民意調查中他的支持率不斷上升,迫使小布什陣營處於防守境地。有幾位研究大選的專家在運用了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後,一致認為戈爾將後來居上,獲得最後的勝利。不過,這時下結論未免過早。總的來看,2000年大選是兩黨實力相對均衡的一次選舉,小布什和戈爾並駕齊驅,兩人都有當選的機會。

戈爾的優勢在於,他是現任副總統,知名度和媒體聚焦率高,從政經驗豐富;美國經濟處於“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時期,在內政外交上沒有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對執政黨有利。民意調查說明,在構成大選焦點的經濟、教育、社區安全、醫療保障、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民主黨的支持率明顯高於共和黨。

另一方麵,盡管有所改進,個人風格仍然是戈爾的一大問題,大多數選民對他的印象仍然是“死板”、“過於嚴肅”。再有,戈爾的政策主張除了環境保護有點特色外,大部分還是沿襲克林頓政府的政策,而不少選民已經患上了“克林頓疲勞症”,蕭規曹隨已不合這些選民的口味;戈爾通過強調家庭價值,有時還直言不諱地批評克林頓在緋聞案中的行為,來爭取那些保守選民的支持,但又不能走得太遠以致失去克林頓的支持,這是他的兩難困境;另外,第一夫人希拉裏競選紐約州參議員,勢必要分走本應屬於戈爾的一些媒體注意、人力資源和資金。

小布什的優勢首先是他的個性比戈爾更有吸引力,如果政策主張差別不大,形象優勢就非常重要了。4月11日《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文章甚至認為,“在這次競選中,形象就是一切”。在選民看來,小布什親和力較強,富有人情味,善於同選民溝通,隻是經常說錯話。其次,小布什得到共和黨領導層的堅定支持,其組織和籌款能力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另外,小布什對於拉美裔選民有一定吸引力,有可能從這個傳統上屬於民主黨的選民群體中挖走一些選票;有些選民對於華盛頓權勢集團日益反感,因此,小布什作為“南部牛仔”的外來人形象對這部分人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