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尼克鬆的白宮歲月(4)(2 / 2)

8月4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提出了彈劾尼克鬆總統的報告,罪名是尼克鬆在水門事件中“阻礙司法活動”、“濫用總統權力”和“藐視對他發出的傳調令”。委員會決定將報告提交眾議院全體會議進行投票。

這樣,尼克鬆麵臨兩種選擇:要麼立即辭職,要麼待眾議院表決後,在參議院繼續較量。8月7日,尼克鬆召見國會3名共和黨領袖,試圖了解參議院的態度。但他們的答複使尼克鬆感到大勢已去,已毫無希望在參議院彈劾程序中獲勝。當天晚些時候,尼克鬆決定辭去總統職務,以避免因彈劾而徹底身敗名裂。8月8日晚,尼克鬆從白宮向廣大電視觀眾發表講話,宣布他辭職的決定。他哽咽著說:“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我在國會裏已沒有足夠強有力的政治基礎了”,所以“我爭取留任的做法現在已失去意義了”。但他仍為自己辯解,硬說他並未觸犯法律,隻是判斷有誤。8月9日中午,尼克鬆的辭呈正式得到批準。這時尼克鬆正乘坐在“空軍一號”飛機上往加利福尼亞州飛去。他要回到聖克利門蒂的老家去過一種退隱的生活。

圍繞水門醜聞而逐步展開的政治鬥爭一共持續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這場鬥爭最初表現為一般的黨派之爭,後來逐漸演變成立法、司法和輿論界聯合起來同行政首腦之間的全麵較量。國外有的評論強調水門醜聞暴露了美國政壇的陰暗麵,使世人看到白宮的主人竟是一個無視憲法和法律、不講道德和信義的犯罪分子;但也有不少評論認為,這次事件的結果說明美國的憲政體製還是有力量的,能夠製約大權在握的總統,使他不能為所欲為。還有評論強調,水門事件主要反映了美國東、西部權勢集團之間的鬥爭。尼克鬆本人也曾指出他的被迫辭職是因為他的國內政策觸犯了東部權勢集團的利益。應該說,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實際上,關於水門事件對美國當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已成為曆史學家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至今還在繼續著各種爭論。

“愈合創傷的3年”

1973年夏天,正當尼克鬆為水門事件所困擾的時候,一樁牽涉到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的新的政治醜聞又被揭露出來。8月1日,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地方檢察官正式向阿格紐下了書麵通知,指控他過去在擔任該州州長期間犯有“受賄、勒索、共謀與偷稅”的罪行,法庭已立案進行調查。盡管阿格紐一再向公眾保證自己是“清白無辜的”,並聲稱這些指控是“該死的謊言”。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檢察官們已經掌握了阿格紐利用職權非法謀利的大量證據。如果他繼續否認自己的犯罪事實,則無疑麵臨著鋃鐺入獄的命運。10月10日,阿格紐被迫接受司法部長理查森的建議:以辭職和交罰款換取免予起訴和撤銷對他的其他更為嚴重的指控,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由於受賄而辭職的副總統。按照1967年頒布的《憲法第25條修正案》的規定,副總統職位一旦出現空缺,應由總統提名候選人,送請國會批準。這時,對水門事件的調查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尼克鬆的地位已搖搖欲墜。輿論普遍相信新任副總統極有可能取代尼克鬆而繼任總統,對於這次副總統提名之事自然頗為關注。

尼克鬆深知這次副總統提名的重要性,擺出了一付集思廣益的姿態。他公開宣傳說,他已要求共和黨國會議員們、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委員們以及共和黨的州長們就副總統人選提出建議。但實際上尼克鬆對人們鄭重其事地提出的建議並不感興趣,而是一門心思地想找一個既能忠實於他、又能為國會兩院接受的人選。經過反複斟酌,他認為眾議員福特最符合他的需要,因為福特多年來對他一直忠心耿耿,而且在參、眾兩院都有良好的人緣。很多議員或許不同意福特的政策主張,但是很少有人不喜歡他或不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