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此時插話說:“特別是在大選的時候”。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談到美國總統選舉的事,毛澤東說:“上次選舉時,我投了你一票”。
尼克鬆回答說毛澤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接著話題轉到此次會談的曆史背景,雙方表達了改善中美關係的願望。毛澤東說:“我們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何必那麼僵著呢?”“一次沒有談成,無非是我們的路子走錯了,那我們第二次又談成了。”尼克鬆說:“你和總理邀請我們來這裏是冒了很大風險的。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不容易做出的決定。
但是我讀過你的一些言論,知道你善於掌握時機,懂得隻爭朝夕。”尼克鬆在會晤結束時還談到:“曆史把我們帶到一起來了”。“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實現一個突破,這個突破將不僅有利於中國和美國,而且有利於今後多年的世界。我們就是為了這個而來的。”
經過反複磋商,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該公報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原則。公報指出:“中美兩國的社會製度和外交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製度如何,都應根據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侵犯別國、不幹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的關係。”並“準備在他們的相互關係中實行這些原則。”雙方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公報明確宣布“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利益的”;關於台灣問題,中國方麵重申:“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幹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中美兩國上海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尼克鬆訪華所產生的震動波及整個世界。1972年6月,敵視中國的日本佐藤內閣倒台,田中角榮上台後實行多邊自主外交,即依靠美國,借重中國,聯合第三世界,抗衡蘇聯的政策。9月,田中首相毅然簽署日中聯合聲明,日中正式建交;1973年1月23日,美國在巴黎簽訂了“關於越南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美軍撤出越南,從而結束了長達12年的侵越戰爭;美國對蘇聯實行“緩和”外交,1973年雙方就限製戰略武器問題達成協議;在中東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衝突中,基辛格作為美國總統的特使,在兩國間努力斡旋,推動了中東的和談。一句話,整個國際局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正如尼克鬆在離開中國前夕的宴會上祝酒時所說,他對中國的訪問是“改變世界的一周”。當然,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72年尼克鬆要競選連任,懾於國內反共親台勢力的反對,他想把美中“邦交的恢複放到他連任總統之後”。到1974年8月8日,尼克鬆迫於水門事件而引咎此職。隻是在卡特上台後,中美雙方經過幾年的談判,終於在1978年12月16日兩國同時發表建交聯合公報,宣布中美兩國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盡管如此,尼克鬆為改善中美關係所作的努力還是應該充分予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