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艾森豪威爾執政(4)(2 / 2)

50年代中期,中東成為美國擴張的重要地區。這不僅因為中東石油資源豐富,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石油供應基地,而且因為它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艾森豪威爾政府為消除日益增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對西方的懷疑和敵意,促使英國在1954年10月與埃及納賽爾政府簽訂條約,規定英國放棄它在蘇伊士運河的基地,並從運河區撤走英軍,埃及則同意在土耳其或任何阿拉伯國家遭到外來攻擊時,允許英軍重新進駐。1955年11月,美國策劃建立了包括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和英國在內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完成了它在世界範圍的反共遏製圈。但其結果卻使中東危機加速爆發。

1955年9月,納賽爾政府決定向捷克斯洛伐克購買武器,這使美國深感不安。為防止埃及倒向蘇聯一邊,美國和英國表示願意向埃及贈款7,000萬美元,用於修建阿斯旺水壩。1956年4月,納賽爾表示,對於美英兩國已答應援建的水利工程,他仍在考慮接受一筆蘇聯援助。

5月,埃及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這一行動令艾森豪威爾政府大為惱火。7月19日,杜勒斯宣布撤回援助埃及的方案,英國隨後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

7月26日,即杜勒斯變卦一星期後,納賽爾政府作出有力的回應,宣布將由英、法控製的蘇伊士運河及其全部資產收歸國有,表示要消除“外國統治的罪惡”。英、法兩國馬上實施報複行動。它們一麵與埃及舉行秘密談判,一麵背著美國與以色列勾結,積極進行戰爭準備。10月29日晚,以色列軍隊在英法空軍掩護下,向埃及的西奈半島發動全線進攻。第二天,納賽爾下令全國總動員,反擊外敵入侵。同一天,英法兩國以“保護”運河為由,向埃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後撤軍隊,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在遭到拒絕後,英法於10月31日展開軍事進攻。埃及在抵抗侵略的同時,炸沉船隻堵塞了蘇伊士運河。

艾森豪威爾總統對英法的侵略行為感到意外和惱火,他當時忙於競選連任,在權衡利弊後,他公開譴責英法兩國的入侵行動,並對其施加經濟壓力。10月30日美駐聯合國代表洛奇向安理會提出建議,要求以色列撤到停戰線後麵,呼籲聯合國成員國不使用武力。11月2日,聯大緊急會議通過了美國提出的停火建議。11月5日,蘇聯政府宣稱要用武力粉碎侵略者並恢複和平,蘇聯還建議美、蘇組成聯合部隊開進埃及。艾森豪威爾拒絕了這一建議,並命令美軍進入全球性警戒狀態。

英、法發動的這場中東戰爭,由於未得到美國的支持,遭到了蘇聯和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反對,不得不在11月8日被迫停火。到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它們在中東的勢力受到嚴重挫折。

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美國決心“填補”由於英法失敗而在中東出現的“力量真空”,極力扶植親美勢力,打擊受納賽爾影響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排斥蘇聯在這一地區的影響。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爾向國會發表關於中東問題的特別谘文,建議國會批準一筆向中東國家提供兩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的費用,並批準使用美國軍隊,“來確保和保護這些請求援助的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反對受國際共產主義控製的任何國家發動公開武裝侵略”。決議案經國會通過後,於3月9日由總統簽署生效。這項填補真空的決議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它得到巴格達條約國家和以色列的支持,其他阿拉伯國家除黎巴嫩外,均未正式認可這一主義。埃及則抨擊它是帝國主義的陰謀。

艾森豪威爾主義的第一次運用,是在1957年4月。當時,約旦國王侯賽因解除了“親蘇”、“親納賽爾”的首相納布西的職務,從而觸發了國內動亂。侯賽因指責開羅對動亂負有責任,向美國要求援助。4月29日,艾森豪威爾政府宣布立即給予約旦1,000萬美元的援助,並下令第六艦隊進入地中海海域,準備以武力維持約旦的穩定。在約旦國王控製了局勢後,5月1日,美國第六艦隊撤回到地中海西部海域。

1958年5月,親西方的黎巴嫩基督徒總統夏蒙企圖謀求連任,貝魯特爆發了武裝動亂。夏蒙向美國求援。艾森豪威爾為了防止黎巴嫩變成親納賽爾的國家,派遣14,0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在黎巴嫩西海岸登陸。美國軍隊雖未卷入黎巴嫩內戰,但明顯構成一次武裝幹涉行動。

在黎巴嫩舉行的一次特別選舉中,對立雙方均能接受的基督徒謝哈卜將軍當選為新總統,和平得以恢複。11月,艾森豪威爾撤回了美國軍隊。

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塞姆為首的伊拉克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費薩爾王朝的統治。伊拉克新政權建立後,退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使美國措手不及,這不能不說是對艾森豪威爾主義的一次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