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艾森豪威爾執政(4)(1 / 2)

艾森豪威爾總統決定,美國第七艦隊艦隻為國民黨的運輸供給船隊提供護航,“但條件是美國艦隻必須停在卸貨的海灘3海裏以外的公海上”,以“避免”在中國內海與中共發生衝突。9月7日,美國軍艦開始為國民黨運輸供給船隊護航。中國同樣為了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毛澤東主席決定:隻打蔣艦,不打美艦;如果美艦開炮,不予還擊。當日中午12時,美蔣海軍聯合編隊到達金門港口,中國軍隊立即向蔣軍艦開火,美艦立即掉頭,丟下蔣艦及運輸船隻,撤離金門海域。

艾森豪威爾政府為避免危機升級,加緊控製蔣介石集團。10月20日,杜勒斯到台灣和蔣介石會談,目的是要使蔣同意放棄以武力手段進攻大陸,並“從沿海島嶼撤出幾乎所有的守備部隊”,而美國則給蔣一些登陸設備,一旦今後條件具備,蔣介石仍可以有反攻大陸的能力。這樣可以避免使美國卷入與中國的直接軍事衝突。在美國的壓力下,蔣介石接受了10月23日發表的美蔣聯合公報中的第六款,即“……中華民國政府認為恢複大陸人民之自由乃神聖使命……而達成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徑,為實行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而非憑借武力。”但蔣拒絕了從金門、馬祖沿海島嶼撤退的建議。

中國政府采取了相應的行動,決定在沒有美艦護航的條件下,從10月6日起暫停對金門的炮擊。10月25日,美國宣布從台灣海峽撤出部分海空軍,停止護航活動。海峽地區的緊張局勢逐漸得到緩和。

填補力量真空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美、蘇在歐洲形成的對峙局麵相對穩定。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加強歐洲戰略重點的同時,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別是印度支那、中東和中美洲地區,試圖取代老牌殖民帝國和阻止蘇聯擴張勢力,由美國填補真空。這是美國全球戰略發生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杜魯門政府從遏製和冷戰的戰略需要出發,支持法國的侵越戰爭。在中國革命勝利和朝鮮戰爭爆發後,更是加緊了這種支持。1950~1954年,美國為法國侵越戰爭提供12億美元的援助。而且到1954年時,美國支付著這場戰爭的將近4/5的費用。

在1954年春法國人的地位岌岌可危時,法國政府籲請美國進行幹涉。國務卿杜勒斯堅決主張“不能容許印度支那陷落”;海軍上將雷德福建議進行空中襲擊來解救被越南人民軍圍困在叢林要塞奠邊府的法國軍隊,副總統尼克鬆則讚成必要時“把我們的小夥子派去”。但是,英國人以及許多美國人,其中包括英國首相丘吉爾、外交大臣艾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所有其他成員和林登·約翰遜等民主黨人國會議員,都反對采取可能會導致“另一次朝鮮戰爭”的行動。艾森豪威爾認為,越南對美國有著極為重大的利害關係。他以“多米諾理論”解釋道:“你豎立起一排多米諾骨牌,若是推倒頭一塊牌,那最後一塊會得到的結果就將是很快地倒下去。”在總統看來,印度支那的喪失,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失去日本、台灣和菲律賓,進而危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艾森豪威爾本人雖然深受這一“多米諾理論”的吸引,但還是被陸軍參謀長馬修·李奇微將軍和作戰計劃處處長詹姆斯·加文將軍以及約翰遜等人的觀點說服,仍否決了進行軍事幹涉的方案。艾森豪威爾政府終於聽任奠邊府的法國軍隊在5月7日投降,大規模報複理論也就因此夭折了。遭受沉重打擊的法國人不得不放棄這場力量懸殊的鬥爭,並試圖仿效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辦法劃定一條妥協界線,以實現印度支那的和平。這年夏天在日內瓦舉行了一次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蘇、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共和國、老撾王國和柬埔寨王國。會議在7月21日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法國承認柬埔寨、老撾和越南三國的獨立,並從三國領土撤軍;沿北緯17度線將越南一分為二。但美國沒有在會議宣言上簽字,僅由副國務卿史密斯宣讀美國代表團的單獨聲明,表示美國將不使用武力幹擾這個決議。8月17日,艾森豪威爾聲稱今後美國將不再通過法國,而是直接向印度支那各國提供援助。實際上,法國的失敗為美國直接控製東南亞地區掃清了道路。

為了對抗共產黨在這個地區的勢力影響,美國與英國合作,創建了一個將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平行的亞洲防禦共同體。1954年9月,美、英、法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在馬尼拉簽訂《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建立“東南亞條約組織”。參加該組織的8個國家中有5個都不是亞洲國家,它顯然是由美國控製、以西方國家為主的軍事同盟。1955年10月,在美國支持下,吳庭豔在南越舉行了由他本人一手操縱的公民投票,廢黜法國扶植的傀儡皇帝保大,建立了吳氏家族在南越的獨裁統治。但不久就激起了南越人民的反抗鬥爭。1959年4月,艾森豪威爾在演說中首次公開承擔了支持南越作為一個國家的義務。這一行動,遂成為60年代美國大規模卷入越南戰爭的先導。